第1節(2 / 2)

沒有A是B。

所有的B都是C。

所以,沒有A是C。

此外,對特稱陳述(帶有‘某些‘、‘某些……不‘的句子)和全稱陳述(帶有‘所有‘、‘沒有‘的句子)的反應。氣氛假說認為,如果前提為全稱,則被試會接受全稱結論;如果前提為特稱,則被試會接受特稱結論;當一個前提為特稱,另一個前提為全稱時,被試寧願接受特稱結論。使用氣氛假說的方法,被試可以在80%以上的三段論問題上獲得正確的答案。對於這麼粗疏的一種探索方法來說,這種結果是不壞的。

(三)線性推理

線性推理也叫線性三段論,是依據有序事物間的關係進行的推理,它給出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係。例如:A比B長,C比B短,A比C長嗎

進行線性推理時,人們是怎樣表征前提從而進行認知操作的呢有人提出是以表象的形式建構起一個垂直的空間序列,再按照建構起來的心理位置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也有人認為轉換推理過程是用命題的方式來表征三段論的前提的;20世紀80年代以後,斯騰伯格(Sternberg,1980)將上述兩種理論結合,提出了語言一表象整合模型。人們在線性推理時,首先對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題的方式進行表征,繼而將表征的命題建構成一種心理表象上的空間序列。依據這種命題的空間序列進行認知加工-從而推論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四)條件推理

條件推理又稱假言推理,它是指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所進行的推理。例如:‘如果球滾向左邊,則綠燈亮‘,‘現在球滾向左邊了‘,‘所以,綠燈亮了‘。

在條件推理中,人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傾向於去證實某種假設或規則,而很少去證偽它們,這種現象稱為證實傾向。沃森(P.C.Wason)所做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實驗中,沃森把寫有下列符號的四張卡片擺在被試麵前,告知被試,每張卡片的一麵印有英文字母,另一麵印有數字。他給出的問題是,如果要從這四張卡片證明下述規則是否有效,即‘如果卡片的一麵印的是一個元音字母,則它的另一麵必然是個偶數‘,被試者最少必須翻看哪幾張卡片。

實驗結果發現,46%的被試翻看了E和4,這種選擇是錯誤的。E是必須翻看的,而4卻不必翻看,因為不論它的另一麵出現元音還是輔音,都不能證明這條規則無效。隻有4%的被試做出了正確選擇,翻看了E和7,因為無論是E的另一麵出現奇數,或是7的另一麵出現元音都會使這條規則失效。此外有33%的被試隻翻看E。其餘17%的被試做出了其他的錯誤選擇。

根據這一實驗,沃森等人認為,在檢驗規則或假設的過程中,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對規則加以證實的傾向,後來的研究者認為沃森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使用的實驗材料過於抽象所致,如果把卡片中的內容換成被試熟悉的內容,被試正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