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2 / 3)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個核心是將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其要點是:(l)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問題:如何縮小兩者差距(2)找出縮小差距的辦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不夠成熟,則提出第二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4)提出創造條件的辦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也不成熟,則提出第三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環前進,直至問題解決。

2.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經過評價當前的問題狀態後,限於條件,不是去縮小,而是去增加這一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差異,經過迂回前進,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總目標。就如同爬山一樣,為了到達山頂,有時不得不先上矮山頂,然後再下來-------,這樣翻越一個個的小山頭,直到最終達到山頂。可以說,爬山法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進兩步‘的作用,後退乃是為了更有效地前進。

3.逆向工作法

我們前麵講的方法,都是循序漸進,逐級逼近目標。與上述相反的還有一種目標遞歸策略,也稱逆向工作法。這種策略是從目標狀態出發,按照子目標組成的邏輯順序逐級向初始狀態遞歸。例如下麵的幾何證明題:已知長方形ABCD,求證兩條對角線相等(如圖5.1)。要證明AD=CB,從目標出發逆向推理,即首先要證明△ACD全等於△BCD。要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就必須從這個子目標出發,搜索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這個題中,可以利用邊角邊定理解決子目標,然後再進入下一個子目標,把最後一個子目標解決了,整個問題即得到解決。

圖5.1目標遞歸策略解題法示例

總之,無論是從初始狀態逐級向目標狀態遞進,或是從目標狀態逐級向初始狀態回歸,都是適用於相應條件的問題解決策略。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心理學家發現有一些情況經常阻礙人們的問題解決,如問題表征的方式,對無關信息的注意,功能固著性,心向和不必要限製的設立等。下麵我們分析一下這些經常出現的不利因素,以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

(一)問題表征的方式

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加以理解。所謂理解問題,用認知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對問題加以表征。表征指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同一事物或問題由於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會出現很大差異。以下麵的問題解決為例,一個殘缺的國際象棋棋盤,它有兩個角被切掉了,現隻剩下62個正方形。假若你有31張骨牌,每一張恰好可以遮蓋棋盤上兩個正方形。你是否能夠用骨牌把這個棋盤上的所有部分蓋住呢請用幾分鍾時間試試看。

研究證明,絕大多數的人,對於這個國際象棋棋盤問題,會用很長時間在頭腦中嚐試著去擺,但總找不到答案。可是,如果你不是用視覺形象方法去考慮,而改用推理的方法:明確每一張骨牌都必須蓋住一個白格子和一個黑格子,而去掉的是兩個白格子,那麼你馬上可以發現,既然剩下的是32個黑格子和30個白格子,顯然無法用31張骨牌全部蓋住圖中的棋盤,這個問題原來是無解的。⊕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