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關信息的幹擾
看一下下麵兩個問題:
A.小王家兄弟五個,都未婚,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姐妹,如果把王媽媽也算在內,試問他們家有幾個女人
B.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電話號碼放人電話簿上,如果你從該城市的電話簿上隨機抽取200個號碼,問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電話號碼放人號碼簿上的
這是兩個很簡單的問題。但你是否都能很快地得出了答案在A題中,答案是兩個女人,兄弟的數目是無關信息,但它卻使多數人費了許多思考。在B題中,人們傾向於注意15%和200個人數,而實際上這兩個數字都是無關信息,因為所有200個人都取自電話簿,答案應該是0。研究發現人們經常錯誤地假定:問題中的所給出的條件或數字在解題中都有用。因此,總是想辦法去利用這些信息。了解了這個普遍傾向,我們在解題時就應該先注意考慮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沒用。
(三)功能固著性
另一個常見的解題障礙是格式塔學派研究知覺時發現的,即人們在知覺一個物體時,傾向於隻從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認識它,稱為功能固著性(functionalfixedness)。例如,在圖5.3顯示的問題a是利用給定的工具將兩根懸掛在天花板上的繩子接在一起,對於這個問題,惟一的解決方法是把桌上的鉗子拿起來,捆在一根繩子的尾端,像鍾擺似地使之晃動,然後再抓著另一根繩子,走到房間中間,等捆著鉗子的繩子晃到眼前,再將它抓住,這樣就可以將兩根繩子接在一起了。曾有人用這個問題進行實驗,發現隻有39%的被試可以在10分鍾內找到答案。問題的症結就在於被試隻把鉗子視為一種功能固定的技術工具,沒有想到鉗子也可以用它的重量當擺來使用。同樣地,問題b是利用給定的工具將蠟燭固定在牆壁上,對於這個問題,隻有你不僅僅把火柴盒看作是裝東西的盒子,而換一個角度看成是一個平台,你才能想出解決辦法。導致上述兩個問題不能順利解決的關鍵,都是因為被試在表征物體時總是按照物體的傳統功能,不會變通,在問題解決時不能用新的方式來表征問題情境。這種功能固著現象有時會限製人們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心向
首先請你試解上麵那個水罐問題:現有容量固定的三個水罐和無限量的水,請你以三個水罐為工具,逐一取得每一行中最有方指定的數量。並且試用公式的形式表明你所用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屢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決了某類問題,會使他機械性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決類似問題,而不去尋求新的、更好的方法。這種堅持使用原有已證明有效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心理傾向,稱為心向或心理定勢。水罐問題就是心向問題的一個典型事例。如果你已發現前5個小題要求相同的解題方法,即(B-A-2C)時,則你可能在第6個小題上也套用相同的公式,盡管它用更簡單的方法(A一C)就可以解決;隻有到對第7個小題仍套用公式(B一A一2C)卻發現行不通時,一部分人才會去思考、去嚐試,並發現更為簡便的公式(A一C)。但也有些人竟會認為它無解。那是因為心向太強烈,在經驗中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