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然生育計劃生育無性生殖(1 / 3)

沒有生育行為,就沒有人類的更替與演變。人類對自身生育現象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生育方式也正是在人類認識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才逐步由自然生育演化到計劃生育以及無性生殖。

一、自然生育

(一)概念與過程

所謂自然生育,是指無任何人為的幹預措施調節下的生育行為。人具有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從生物學上講,人類的自然生育與其他動物沒有區別。當男女兩性經過青春期發育達到性成熟後,便具備了兩性結合產生新生命的能力。在人類對生育現象的認識處於盲區時,生育過程完全是按照新生命的誕生軌跡“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實現的,即**→受精→懷孕→分娩。

**是生育的必要前提。**後,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相互結合,成為一個新的細胞,稱為受精卵(或稱為合子),這一結合過程稱為受精。**的頻率與方式是影響受精和懷孕生育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講,男女兩性自願結合的婚姻形式下,**頻率較高,從而生育子女數也比較多,拉丁美洲屬於高生育率地區,這與該地區盛行的兩願婚姻分不開。

懷孕是生育的決定性條件。**並不一定導致生育,隻有當男女間的性行為產生了受精卵並存活下來,接著植入內膜而著床,才能造成女方懷孕。因此,要使女方懷孕是生育的另一個決定性條件。人的懷孕生育能力不是終生的,隻有進入青春期後才具備生育能力,而且婦女絕經後由會喪失生育能力。一般而言,20~29歲是女性的生育旺盛期,30歲之後開始逐步衰退,到了50歲就基本失去了生育能力。

分娩是生育的終點站。婦女隻有通過成功的分娩,導致活產嬰兒的出現,生育過程才算完成。在自然生育下,非自願原因導致的終止妊娠是影響成功分娩的主要因素,如男性和女性的精子或卵子的缺陷導致早期流產,孕婦的疾病或外科創傷導致自然流產。

(二)特征描述

在自然生育狀態下,人的性行為與生育往往是高度的統一。男女的結合、**的目的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更多地直接指向生育。遠古時期,一方麵是因為人類的死亡率極高,出於保存人種的需要,人們視生育為神聖之事;另一方麵是原始祖先對人類自身的認識能力極低,根本無法明白和弄清女人生兒育女的真正原因,隻是簡單地認為:用男人的**與女人的陰器相交後,就能誕生新的生命。因此,便將這一功績片麵地記在男人與女人的具體器官上。男性器官與女性器官便成為遠古時代人類敬奉的圖騰,崇拜生殖器,將生殖器稱為“神器”,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在狂熱的生殖崇拜下,具有生育能力的男女就顯得“偉大”、被認為是延續人種的功臣,而不能生育的婦女則被認為是“廢人”,沒有地位。

人類社會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都是處於自然生育狀態,其直接後果是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高。自然生育的主要特征是:婦女結婚生育年齡開始早,結束遲,生育時間長,生育高峰期長而分散,每一年齡段的育齡婦女生育率都比較高。可以說,在自然生育條件下,大多數已婚女性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花在生育孩子上,在生育重負下艱難生存,成了生育的“工具或機器”,人生價值也被定格於生兒育女的家庭瑣事中,與外界幾乎是隔絕的。到了近現代社會,由於醫療條件的相對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而自然生育模式仍然沒有改變,結果是人口的快速增長。

(三)原因闡釋

自然生育作為人類最早出現的、延續時間最長的生育模式,其存在有著深刻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人口的生存完全依靠自然環境提供的現成食物,食物來源極不穩定,饑餓死亡率很高;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極差;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也十分頻繁;幾乎無任何醫療技術。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人的壽命很短,人口死亡率特別高。當時人類麵臨的首要問題是人種的保存和延續,為了彌補多死,必須多生。所以,人口的出生率也很高。據估計,原始社會的出生率高達50‰。

即使到了當代,由於食物短缺,仍然有許多欠發達國家兒童死亡率非常高,一個家庭為了保有理想數目的成年子女,也必須大量生育。

2.社會經濟原因

生育是新生命的孕育與誕生過程,要受生物規律的支配。但是,不同時期的生育率的差別用生物規律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這是因為人的生育行為還具有社會屬性,不同生產力水平、不同社會形態下,人們的生育觀念不同。自然生育下的高生育率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分不開。

從宏觀上講,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情況下,生產勞動以強體力支出為主,勞動力的數量影響著生產成果的多少;微觀上講,與低生產力水平相對應的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或小手工業,家庭人口數的多少影響著家庭的經濟收入。而且,在體力型的勞動方式下,更為明顯的差別是男性勞動力對生產的貢獻最大,“養兒防老”盡在情理之中,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生育方式,人們普遍采取早婚早育、多育密育、生育男孩,幾乎無任何生育節製的自然生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