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然生育計劃生育無性生殖(2 / 3)

自然生育與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分不開。在人類很長一段時期內,女性主要承擔家務勞動,很少從事社會生產,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使得女性在生育上毫無自主權。丈夫的經濟地位決定在他們在家庭生育活動上的絕對發言權,多數女性在無經濟地位的前提下,隻能順從丈夫的意誌生兒育女。

對於封建意識比較濃厚的地區,宗族、家族觀念也是支撐自然生育的根基。如我國封建社會廣為存在的“傳宗接代”、“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兒孫滿堂,多子多福”的家族觀念,也刺激著各家庭傾向於自然生育。

3.科學技術原因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醫療技術落後的條件下,人們的生育行為是“順其自然”,結婚、性、生育三位一體。即使一些人因某種原因想終止生育,但往往也苦於無避孕節育手段不得已而連續生育。

4.人口政策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各個地區的統治階級大多采取鼓勵人口增殖的人口政策,客觀上也刺激著自然生育模式的延續。

二、計劃生育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變革迅速發展,尤其是進入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以後,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減少,而對勞動力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客觀上促使了生育模式的轉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和推崇。

(一)概念與內容

所謂計劃生育,顧名思義就是有計劃地是生育子女數,是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家庭的實際情況、夫婦的願望和條件,采用科學方法適當控製生育時間、調節生育的次數和密度,有計劃地發展人口。就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就是對全國、全地區範圍內的人口發展進行有計劃地調節,使人口發展和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的發展相適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一個家庭或一對育齡夫婦而言,是按照國家政策的要求有計劃地安排生育子女數,以適應家庭和社會的需要。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有關婦女問題的重大活動增多,所討論的婦女問題也越來越多,計劃生育已成為全球性的運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日益嚴重,人口發展與資源的不平衡所導致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更加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世界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開展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內容的計劃生育。

(二)國外家庭計劃

家庭生育計劃(familyplanning)是指在一個家庭內部,由夫妻雙方自由地、有計劃地按其意願和利益,調節子女數量和生育間隔,確定家庭的規模。家庭生育計劃的實質就是由各個家庭自我控製生育行為。

國外的家庭生育計劃與我國的計劃生育有本質的區別,實現形式、途徑以及目標也不一樣。家庭生育計劃主要是發揮家庭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作用。這裏的“計劃”是由家庭製定的計劃,而不是國家計劃。雖然,在推行家庭計劃的國家,政府也有一個粗略的規劃目標,但約束力差,僅僅是一種指導性的綱要。國外家庭計劃的管理也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在宣傳教育等措施上,所強調的主要內容是控製人口對家庭本身的好處,而很少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好處,也很少強調家庭對國家和社會應承擔的義務。第二,計劃目標性差,個人自由度強。有些國家雖然有人口增長率、避孕率以及計劃和目標,但是大多沒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保證措施,隻是停留在宣傳動員上。第三,強調家庭對生育計劃的決定作用。許多國家一方麵要求節育,另一方麵又強調家庭在生育子女數量上的決定權。

(三)中國的計劃生育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製度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卻繼續保持一個很高的水平,結果是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增長與勞動就業、教育、積累、社會經濟發展,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之間發生了巨大矛盾,黨和政府意識到控製人口增長對於一個像我國這樣經濟落後的國家十分必要。但是,我國計劃生育的思想和政策是在經曆了一個反複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才最終得以形成和完善的。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的計劃生育才在真正大規模大開展起來,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已取得舉世注目的成就,據官方統計,由於計劃生育工作的有力開展,我國至少少生了3億多人口,極大地緩解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