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1 / 2)

繼續細分下去,我們再把政府分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發現地方政府的負債率比中央的高。

另外,2008年全球危機至今,中國三大杠杆率都上升得很快。企業在2007年杠杆率大概是80%,2015年是160%。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同期從不到20%上升到42%以上。居民杠杆率上升得也很快,從2008年的12%上升到2015年的28%;2016年房價大漲以後這個數值可能更高一些,也許已經超過30%。30%高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不高,但與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已經很高了。

政府杠杆率太高有什麼問題?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下,GDP增長率平均為4.1%;這一比重在30%~90%時,GDP平均增長率大概在2.8%;這一比重超過90%時,GDP平均增長率為2.2%。顯然,政府舉債對GDP的增長有負麵影響。

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太高似乎是共識,總體達到160%。但各行業的杠杆率差異很大,最高的是房地產與采礦業。如果進一步分解成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它們的杠杆率也不相同。另外,研究也發現,民營企業杠杆率的提升對GDP增長貢獻比較大,國有企業相對差一些。這樣看來,如果加杠杆,加民營企業的杠杆更好,如果去杠杆,去國有企業的杠杆更好。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更願意把錢借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反而會變得更加保守,它們的杠杆率會下降。這意味著即使政府想刺激經濟增長,但撥出的錢更多地流入了效率相對較低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加杠杆,民營企業去杠杆,從效率的角度看,這可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換句話說,杠杆的質量在下降。這不但令生產率下降,政策空間也會大打折扣,因而導致“風險鐵三角”。這就是當前最令人頭痛的困局。

去僵屍企業是去杠杆的首選

為什麼會走入這樣一個境地?我的解釋是三個“雙軌製”。第一是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雙軌製;第二是要素市場的雙軌製,政府對金融、土地等諸多生產要素的幹預還很明顯;第三是金融行業的雙軌製,傳統大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等市場化金融並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杠杆率的分化問題,其實也與這三個雙軌製有關。簡單地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所受到的政府的支持是不一樣的。國有企業麵對軟預算約束,受市場紀律約束相對較少,即便其績效一般,銀行也會認為把錢借給國有企業更安全。從微觀層麵看,這完全沒問題;從宏觀層麵看,資源不斷流向效率相對較低的部門,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要往前走,尤其是走出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新舊產業的更替。今後要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但新產業往往得不到好的金融服務。傳統的製造業中很多國有企業杠杆率很高而且下不來,會繼續占用大量的金融資源。無論是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還是西北、東北地區的資源型企業,很多已經失去自生能力。但東南沿海的產業調整非常快,西北、東北的產業調整比較艱難,因此形成了很多“僵屍企業”。

繼續細分下去,我們再把政府分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發現地方政府的負債率比中央的高。

另外,2008年全球危機至今,中國三大杠杆率都上升得很快。企業在2007年杠杆率大概是80%,2015年是160%。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同期從不到20%上升到42%以上。居民杠杆率上升得也很快,從2008年的12%上升到2015年的28%;2016年房價大漲以後這個數值可能更高一些,也許已經超過30%。30%高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不高,但與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已經很高了。

政府杠杆率太高有什麼問題?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下,GDP增長率平均為4.1%;這一比重在30%~90%時,GDP平均增長率大概在2.8%;這一比重超過90%時,GDP平均增長率為2.2%。顯然,政府舉債對GDP的增長有負麵影響。

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太高似乎是共識,總體達到160%。但各行業的杠杆率差異很大,最高的是房地產與采礦業。如果進一步分解成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它們的杠杆率也不相同。另外,研究也發現,民營企業杠杆率的提升對GDP增長貢獻比較大,國有企業相對差一些。這樣看來,如果加杠杆,加民營企業的杠杆更好,如果去杠杆,去國有企業的杠杆更好。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更願意把錢借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反而會變得更加保守,它們的杠杆率會下降。這意味著即使政府想刺激經濟增長,但撥出的錢更多地流入了效率相對較低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加杠杆,民營企業去杠杆,從效率的角度看,這可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換句話說,杠杆的質量在下降。這不但令生產率下降,政策空間也會大打折扣,因而導致“風險鐵三角”。這就是當前最令人頭痛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