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2 / 2)

去僵屍企業是去杠杆的首選

為什麼會走入這樣一個境地?我的解釋是三個“雙軌製”。第一是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雙軌製;第二是要素市場的雙軌製,政府對金融、土地等諸多生產要素的幹預還很明顯;第三是金融行業的雙軌製,傳統大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等市場化金融並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杠杆率的分化問題,其實也與這三個雙軌製有關。簡單地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所受到的政府的支持是不一樣的。國有企業麵對軟預算約束,受市場紀律約束相對較少,即便其績效一般,銀行也會認為把錢借給國有企業更安全。從微觀層麵看,這完全沒問題;從宏觀層麵看,資源不斷流向效率相對較低的部門,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要往前走,尤其是走出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新舊產業的更替。今後要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但新產業往往得不到好的金融服務。傳統的製造業中很多國有企業杠杆率很高而且下不來,會繼續占用大量的金融資源。無論是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還是西北、東北地區的資源型企業,很多已經失去自生能力。但東南沿海的產業調整非常快,西北、東北的產業調整比較艱難,因此形成了很多“僵屍企業”。

“僵屍企業”的定義最早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但這個概念得到廣泛應用是在90年代的日本,日本經濟停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僵屍企業”的拖累。在中國當前產能過剩問題嚴重的領域,“僵屍企業”也很多。

但是對於去杠杆,我們的預期也應該切合實際。去杠杆不是直接把負債降下來就能解決問題,甚至簡單的宏觀緊縮政策也不一定見效。宏觀去杠杆,首先還是要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以M2brGDP這個指標看,目前M2的增長速度仍然是GDP名義增速的兩倍,假如要去杠杆,那就意味著必須把M2增速壓到GDP增速之下,但這很不現實。如果這樣做,很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經濟困難。所以,我們對宏觀層麵的去杠杆不要抱過高的預期,尤其在短期內,總杠杆率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逐步將其穩住就可以了。

去杠杆的重點應該放在改善杠杆的構成與質量上,簡單說就是增加好杠杆、減少壞杠杆。第一個建議是去“僵屍”。當然,去“僵屍”也不是說簡單讓“僵屍企業”關門了事,中央政府還應該在就業安排和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麵提供支持,盡量讓這個過程變得相對平穩。第二個建議是終結雙軌製。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體係的改革,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真正做到平等競爭,既然國有企業的杠杆效果不好,民營企業杠杆效果好,就應該讓更多的金融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

現在有很多人擔心中國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我個人感覺近期內發生顯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我們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還比較健康;大多數出現不良資產的企業、銀行或者地方平台,都是直接、間接地由政府支持的;我們有一定的資本項目管製措施,國際收支也比較健康。但我無法預言金融危機一定不會發生。我從國際經驗中學到兩件事情:其一,每次危機發生之前,人們都會說“這次不一樣”;其二,危機總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不是金融危機,而是經濟增長停滯。一個十分重要的證據就是直線上升的邊際資本產出率,從2007年的3.5%上升到2015年的5.9%,也就是說,同樣生產一個單位的GDP所需要的資本投入量大幅上升,這個趨勢如果保持下去,那麼總有一天,任何新的資本投入都不會帶來新的產出增長。這就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故事,也是我們今天麵臨的最大的風險。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長,

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