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經濟:究竟是去杠杆……(2 / 3)

但是,我國一直把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作為主要經濟目標,這就導致經濟的實際增速超過潛在增速,所付出的代價就是企業和政府部門加杠杆。如2012年下半年國務院批準了寶鋼和武鋼分別在湛江和防城港的巨額投資項目,這是逆周期政策,其目的就是要穩增長,但導致的結果卻是企業的債務率進一步上升,且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4年以後的2016年,又宣布寶鋼和武鋼合並,這意味著當初為了穩增長所付出的代價不容忽視。

前麵講的是由於經濟潛在增速下降,為了穩增長必然會刺激經濟,引起貨幣超發、債務增加,這必然將導致杠杆率上升。那麼,如果降低經濟增速,是否就可以實現降杠杆的目標了呢?我覺得也未必能降多少,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盡管增速領先於全球,但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凸顯出來了,也就是說,是未富先老。過去的高增長可理解為是“欠賬式增長”,即以儲戶被動接受低利率和勞動力低工資模式來謀求經濟的高增長,這種模式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和利率市場化推進已難以為繼,導致了如今市場上投資意願不足。

與此同時,由於國家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沒有及時補足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上的應有投入,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深,過去的“欠賬”就要不斷償還了,如社會養老金方麵的缺口、城鄉之間在社會保障方麵的落差、醫療教育投入不足等,都需要今後國家財政的不斷投入。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今後仍將加杠杆,以應對老齡化和農業人口市民化所產生的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麵的巨大需求。

與日本、韓國這兩個二戰之後成功轉型的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的債務增長過快。日、韓都是在人口老齡化到來之前,就已經實現了經濟轉型,成為高收入國家;而中國則過早步入負債式增長階段,在人均GDP隻有6000多美元的時候,債務率水平就大幅提升,這對於未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是嚴峻的挑戰。

未來五年總債務率水平會是多少?

易行長所提出的“短期要穩杠杆”的觀點非常符合實際,因為目前杠杆率水平仍在快速上升,若能穩住就已經不錯了。如前所述,假設2015年的總債務率為250%,2016年的總債務率增速為9%,則2016年總債務率即達到272.5%。那麼,2017—2020年的杠杆率水平究竟會降還是升呢?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官方對總體債務率的評價。2016年6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吹風會上,對中國的債務率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整體債務和杠杆率不高;中國的債務情況各領域不均衡,非金融領域較高;中國政府債務對GDP比率在2015年為39.4%,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2015年全國政府債務的杠杆率上升到41.5%左右。上述債務水平低於歐盟60%的預警線,也低於當前主要經濟體。

這意味著,政府和居民部門未來還有繼續加杠杆的空間,如政府部門加到60%,也僅僅是達到歐盟預警線的水平;而居民的杠杆率水平,美國大約是80%左右,是中國的兩倍,日本也在65%左右,歐元區在60%左右,故中國居民繼續加杠杆的空間應該是從目前的40%至60%。從這兩項看,居民和政府部門合計可以把債務率水平提高40%左右。

從目前看,居民加杠杆的勢頭迅猛,原因在於對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的預期較高。假如今後五年房價維持在高位不跌,就意味著房價收入比仍然很高,居民購房的杠杆率水平也會繼續提高。假如房價下跌,則另當別論。

從政府債務率的角度看,如前所述,中國經濟過去是欠賬式增長,今後若要繼續保持增長,則必然是負債式增長,故政府部門的杠杆率提升是必然趨勢。無論是當今的積極財政政策,還是PPP(Publibsp;G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資模式,都會加大政府的債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