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2 / 3)

第二個誤區,貨幣是中性的,這意味著貨幣發多了隻會影響物價,不會影響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換言之,對實體經濟來講,貨幣是中性的,不會產生負麵影響。對金融危機的一個反思就是貨幣從長期來看可能是非中性的。貨幣中性論在過去占據主流思維,是16世紀發現美洲黃金時期的產物。歐洲人發現黃金多了物價就上升,這是最早的貨幣數量論的來源。其實貨幣數量論的精髓是貨幣隻會影響物價,不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但是古典貨幣數量論產生的時候,人們認為貨幣是商品,貨幣是黃金。

黃金是有數量的,有外形的,有限的。那時候黃金的流通速度是相對可預期的,但現在的金融體係中的貨幣流通速度隻能事後估計。這種貨幣流通速度對我們分析貨幣金融問題沒有任何意義,它是後來估算的,而未來是不確定的。現在我們很多的研究分析,把貨幣流通速度變成了一個黑匣子:我們隻是知道以前的貨幣流通速度,但是並不知道未來的。這都是貨幣數量論不符合現代金融體係的體現。對貨幣數量論的挑戰,曆史上主要有兩次:一是電子貨幣,二是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主要功能不是支付,而是價值儲藏。如果貨幣的主要功能是儲值,那麼它和經濟的關係就變得很微妙了。凱恩斯在其代表作中曾指出市場經濟會引起生產過剩的危機。

此外結構方麵也有問題。通俗地說,貨幣發行是現有的,誰先拿到貨幣誰就占優勢,因為這時候他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原材料、機器設備,擴大生產;後拿到貨幣的人,其實際收入是下降了的,因為價格已經上漲了。所以貨幣政策有非常強的結構性,能夠影響再分配。很多人講貨幣政策不要關注結構的影響,但是問題在於貨幣政策有非常強的結構性,這種結構的扭曲,也是導致貨幣經濟和實體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

信用貨幣的供應機製和影響渠道

以我國政府的負債問題為例。對個人和企業而言,這些負債是資產,實際上它背後蘊含著什麼?是中國的M2.中國的負債究竟是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其原因到底是什麼?有人認為中國居民的儲蓄高了,儲蓄越多,投資越多,然後通過股權和債券,轉化成了M2,是高儲蓄率導致了高負債率,所以我國的負債率高沒有問題。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一觀點的問題就在於把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係混淆了,而我們今天的金融體係中貨幣和實體經濟是可能沒有關係的。銀行貸款是基於資產負債表的貸款,在貸款項目上給企業計100萬元的貸款,企業的存款就變成100萬元。我所說的無形的誤區容易形成,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麼我們怎麼理解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呢?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貨幣中性之爭

金融危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金融周期看經濟。一位代表性人物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Fama),他強調的是金融市場價格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應有的市場信息,金融市場是有效的。這幾年討論金融問題,大家可能都熟悉一個詞叫“明斯基時刻”。“明斯基時刻”講的就是金融周期的拐點。明斯基(Hyman Minsky)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內在的金融危機,就像馬克思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金融危機一樣。明斯基認為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金融危機,這是市場經濟自身導致的。

明斯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不受待見,因此在80年代以後,他的觀點亦被市場忽略了。他認為自己是凱恩斯的學生,把凱恩斯的理論再延伸和補充了一些。實際上凱恩斯解釋了金融周期的下半場,也就是經濟為什麼會出現下調,但他沒有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會出現上半場的繁榮,在經濟下調之前,繁榮是怎麼來的。明斯基補充了金融周期的上半場,完整了傳統的理論機製:從進入上半場時的繁榮,到拐點出現崩潰。

金融周期與經濟周期

明斯基講的金融周期,和我們一般講的經濟周期不同。一般講的經濟周期時間比較短,隻有幾年甚至一兩年時間,而他講的金融周期涵蓋的時間長,例如銀行信貸。銀行放貸款,有兩個方麵需要確定:第一,借款人有沒有意願還貸;第二,借款人有沒有能力還貸。若銀行不知道借款人是什麼情況,則一般都不敢放貸款。

那怎麼解決信息對稱問題?要求抵押權,而最常見的抵押品就是房地產。所以房地產和信貸相互促進。銀行貸款者增加,顯示經濟繁榮,經濟繁榮使得房地產價格上升,房地產價格上升使得抵押品的價值上升,因此銀行更願意放貸款,直到最後不可持續的拐點出現,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而金融下行的模式則是房地產價格下跌,抵押品的價值下降,銀行不願意放貸款,經濟進一步放慢,房地產價格進一步下跌。這就是金融周期的一個例子。

金融周期的機製

為什麼金融周期在50年代不是問題,而現在卻出現了問題?曾經幾乎沒有信貸過度擴張的問題,那時候金融壓抑,80年代以後才出現問題。我們在描述金融周期的時候,可以將債務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衝型債務人,典型的是家庭住房按揭借款人。這類債務人的現金流能夠覆蓋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在傳統時期比較穩健。第二類是投機型債務人,其現金流能夠付利息但付不了本金,本金依賴於不斷的擴張。世界上所有的銀行永遠靠重複本金的不斷擴張。第三類債務人,其現金流不僅僅無法支付本金,也無法支付利息,兩邊都需要借新債還舊債,這就是典型的龐氏型借款人。例如房地產開發商,其現金流非常不穩定。在金融周期的早期階段,整個經濟比較健康,因此踐行對衝型戰略的比重比較高。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隨著人們信心的上漲,風險偏好上升,若越來越多的債務人采用這種戰略,則整個經濟的脆弱性就上升了,而最終利率也會在某個時間點上升。2013年我國利率大幅上升,2014年、2015年信貸調整,根據中國和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信用量來看,兩國的發展態勢都非常平穩。美國金融周期的頂點就是在泡沫裏,在泡沫之後去杠杆,降低債務負擔。怎麼降低債務負擔?可能是債務違約,引發金融危機,然後降低實體的消費和投資。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有幾年都在調整,金融周期下半場調整到2013年似乎見底了,可以說,美國現在實際上在新一輪金融周期中。這就是為什麼兩年過去後,美國經濟似乎比其他國家的好一點,甚至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加息。中國正好相反,在美國進入金融周期的下半場時,我們國家采用信貸擴張和房地產刺激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2013年的“錢荒”,利率大幅上升,似乎是一個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