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四、上帝這麼愛我!
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六、我有隻可愛的貓!
七、還有……
她又回過頭來靜靜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論:“我隻看我所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眾人安靜了幾秒後,全場響起了如雷的掌聲。那天,許多人因為她的樂觀與堅強而得到激勵。這個樂觀的腦性麻痹患者是誰?她就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在中國台灣開過多次畫展的黃美廉女士。
自卑的背後是什麼
看了前麵高三女孩的案例,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女孩太自卑。那麼關於自卑你了解多少?一個孩子如果自卑,一定有很多原因,或許是家庭的原因,或許是老師的原因,或許是受同學影響,總之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時候,為了驅走身上的自卑,我們會將這些作為理由,將自卑的原因從自身剝離:這不是我的錯,是外界影響了我!你會覺得自卑是由於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才形成的。把自卑的原因歸因於外界,你可能會感到舒服些。但是,這些解釋在我看來隻是自欺欺人。環境固然重要,可是做出行動的人還是你自己。關鍵在於你是用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很有意思,積極樂觀的人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消極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積極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消極悲觀者的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也常常以失敗告終。
我們常說自卑者是自我評價低的人,可是自信者就不自卑嗎?在奧修的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焦急地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讓你著急成這樣?”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最近我開始感到強烈的不自信,這很糟糕。快告訴我,我要做些什麼來消除它。”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了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地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自信的人也會自卑,因為自信的人也會害怕失去。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心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正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這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正是有不足,我們才努力去彌補。這恰恰是一種動力。就如同我們如何看待問題一樣,問題是好還是壞,積極的人與消極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當你傾向於積極的答案時,你會發現問題是進步的機會,解決了問題自己就進步了。
沒有人十全十美,人有缺點也有優點,重要的是自己肯接納自己。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比較,因為人們總是喜歡拿自己的短處去比較別人的長處,結果越比越短,自己反而更難受,或者喜歡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結果目無他人,盲目自信。
成長中的你,有進步也會有退步,當下的差距意味著進步的空間,現在的優秀意味著過去做得好,但明天還需要積極努力。接受當下,麵向未來。無論如何,你都需要正確地評價自己。
神秘的“ABC”理論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有一個著名的“ABC情緒認知”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是:一個事件發生後所產生的情緒及行為結果,並不取決於事件本身,而是取決於人們對於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評價、態度、認知和信念。
我們看一個在學校常遇到的現象。
距離大考隻有20天了,這次考試很重要,大家掌握的知識差不多,但心態不同。一部分同學認為,隻剩下20天了,可是還有很多知識點沒有複習,還有很多題沒做,來不及了,到了考場萬一遇到自己不會的題目……20天不夠啊,怎麼辦?怎麼辦?惶恐不安。還有一部分同學則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時間確實不多了,而且還有不少知識點沒有複習,很多題目沒做,但還有20天呢,每天複習3個知識點,20天就有60個,每天做10道不同類型的題目,20天就是200道,可以提高很多呢。
20天後大考,惶恐不安的同學果然沒有考好,這類同學最後得出了結論:果然是因為時間不夠,我沒有複習好,當然就考不好了。而繼續加油複習的同學,果然考試有進步,於是,他們也總結經驗了:看來20天還真可以提升很多呢,多學點就多些進步,完全來得及,不錯!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如圖1-1所示)?
圖1-1 不同態度對考試的影響
同學們請記住: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它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到對事物看法的影響。也許你這次沒考好,但不代表下次也考不好,也許時間緊迫,但再緊迫也還是有時間能讓你提升的,關鍵在於你怎麼選擇,擁有怎樣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