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頭疼的人際問題,該對誰說心裏話(3)(1 / 2)

2002年2月22日,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一天。當時,我17歲,上高一。那天是周五,我做練習題一直到晚上11點多,終於把當天的習題做完了。可媽媽還要我繼續做作業,我不同意,於是她就開始數落起來,說我學習不用功,並且把以前的陳年老賬都扯了出來。我被說得不耐煩,就和她對嚷起來。她見我不聽話,便動起手來,我也還手了。

要是在以前我會一走了之,但當天媽媽正好堵在門口,我沒有辦法跑出去,就躲進了廚房。媽媽還是不依不饒地跟了過來。打鬥中,我一時失去理智,抓起廚房的刀具就亂舞起來。媽媽被砍倒後沒幾分鍾,爸爸回來了。他看到了當時的情景,馬上拿起一根棍子來打我。我身上被打了好多下,我認為他肯定不會原諒我的,於是下手就狠了些。最終,爸爸也倒在了地上。

我周圍的一切全都靜了下來。我在地上呆呆地坐了近半個小時,才慢慢回過神來。看著眼前的一切,我有點害怕,但又好像是把十多年的壓抑都釋放了出來,身上有一種瘋狂發泄後的虛脫感。

清醒後,我洗完澡換了衣服,去了一個同學家。那兩天過得很漫長,我隻是覺得周圍非常安靜,同學也沒有發現我有什麼異常。

周日,我又回到了小區。我上到樓頂,本想從30層樓的地方跳下去,但我沒法挪動腳步,我才發現人原來那麼脆弱。回到家裏,看見父母還躺在那裏,我一下子暈了過去。再醒來時,我已經躺在了醫院,旁邊是叔叔和警察。等我緩過來,我把一切都招了。當年5月,我因故意殺人罪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我想有個家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

潘美辰的歌《我想有個家》道出了很多人對家的渴望。我們都渴望有個家,可是家是什麼,有人說家就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有人說家是可以哭泣的地方……不同的人對家有不同的理解。

小時候你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膩在爸爸媽媽身邊,那個時候仿佛他們什麼都知道,好厲害!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發現父母與你的分歧越來越大,他們似乎不理解你,你也很難跟他們溝通到一塊兒。你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他們偏偏讓你按照他們的方式來。

很多父母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哎,真是越來越難管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啊!”……似乎長大後你就變得不聽話、難以管教了,為什麼?為什麼你也會覺得你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變得遠了?

隨著你的成長,你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經曆的事情越來越多,你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而這個看法又往往和父母的看法有衝突,即使沒有衝突觀點是一致的,又總陷入“嘴硬”不肯承認的對抗狀態。

在講座、谘詢甚至網絡上我作了很多調查,發現同學們對父母的反感主要集中在下麵幾點:

父母總是拿你和別人比較;

父母說了一遍又一遍,總是嘮叨;

當你的意見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時,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父母總是對你不滿意;

父母總是用以前的觀念去教育你;

父母不理解你的真實想法;

父母總是逼著你學習;

父母不信任你;

……

隨著你的成長,你的煩惱越來越多,而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到了中學,你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學習,而父母有時候又不得不為了生活去辛苦工作,溝通的時間少得可憐。即使有了溝通的時間,彼此也很難張開口,因為彼此不知道要談些什麼,仿佛處在兩個世界。你發現自己想找一個溫暖、舒服的家都很困難了。

真是煩死了!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

在你反感父母的同時,你對自己的父母了解多少?我們作個小調查看看你知道多少(見表5-4)。

表5-4 對父母了解程度的調查表

當你寫出答案後,建議給父母看看,看你能答對多少問題,看你的了解是否和父母的真實情況一樣。

也許,你不記得父母的生日了,但是,我敢肯定他們一定記得你的生日。我想,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們都會記得。也許,這些事情你覺得都是小事,可是這些小事卻是關係到你們能否融洽的大事。

你覺得父母煩死了,可是你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呢?父母拿你和別人比較,這是父母的一種通病。和其他孩子比較,固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希望你能再接再厲,隻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出了錯。有一點,你可能沒有發現,在你討厭父母拿你和別人比較時,你內心是深深渴望他們的愛與認可的。稱讚別人會讓你覺得自不如人,你無法麵對自己在你父母心中不如別人的事實,說白了你還是在意父母、愛你的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