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成功沒有捷徑,我們需要自己去成長,別人完不成我們的夢想。很高興他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了。這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夢想離我們並不遙遠,當你學會自己長大時,一切皆有可能。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在英國斯威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裏,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任何局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漸漸成熟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隻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
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我決定隻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現在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隻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渴望別人改變,或者改變別人,可是否想過改變自己?一旦出了問題,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些借口,是環境不好,別人不好,別人應該如何,似乎隻有改變了別人或別人改變了,這個事情才可以解決。譬如,看到城市中闖紅燈現象,經常有人抱怨“現在的人啊一點秩序都沒有”,可結果他自己也加入了闖紅燈一族。總有人抱怨別人的素質差,可自己呢?我們似乎總願意抱怨周圍的環境如何不好,可是我們也是環境的一員。我們總渴望這個環境被改變,渴望其他人能夠改變自己不好的一麵,可結果總讓人受傷。假如每個人都約束好自己,都試圖努力改變自己,那樣豈不是整個群體也改變了?不要總是想著改變別人,假如自己做得好,你就可以影響別人。不要輕視了自己的力量!
再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吧: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它們停在一棵樹上一起休息。
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要飛到哪裏去?為什麼要離開這裏呢?”
烏鴉傷心地說:“其實,我也不想離開這裏,可是這裏的人都不喜歡我的叫聲,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
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飛到哪兒都不會受歡迎的。”
很多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在自己身上,你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責備你,你也不要總覺得父母在故意找茬,故意跟你過不去,他們也不是無理取鬧的人,要想想自己身上的問題。
不要總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也不要總是想著改變別人,其實改變了自己就可能改變別人。
與其改變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做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
我很喜歡下邊幾句話,送給你:
也許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也許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也許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也許你不能預知未來,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也許你不能事事如意,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也許你不能每戰必勝,但你可以竭盡全力。
也許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別為自己設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過一個經典的“習得性無助”實驗,他把狗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試驗情境一:先把實驗組的狗放進一個籠子裏,狗無法從此籠子裏逃出來。籠子裏安裝有電擊裝置。試驗開始後,給狗施加電擊,電擊的強度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傷害狗的身體。實驗者發現,狗在剛開始被電擊時,拚命掙紮,四處亂竄,大聲狂叫,想逃脫這個籠子,但經過數次努力發現仍然無法逃脫後,狗的掙紮程度逐漸降低了,以至於後來無助地趴在地上,不再掙紮,默默地忍受著電擊帶來的痛苦,原來洪亮的狂吠也變成了低聲的痛苦呻吟聲。
試驗情境二:隨後,實驗者把這隻狗放進另一個籠子——由兩部分構成,中間用隔板隔開,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輕易跳過去。隔板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當把經過前麵實驗的狗放進這個籠子時,實驗者發現狗除了在剛開始很短的時間內驚恐之外,此後一直臥倒在地上接受電擊的痛苦。這隻狗完全有能力跳過隔板避開電擊,但是,它卻沒有做任何逃離和掙紮的行動。
試驗情境三:實驗者把對照組中的狗,即那些沒有經過情境一的狗,直接放進情境二那個籠子裏,卻發現這些狗不費吹灰之力就都能逃脫電擊之苦,輕而易舉地從有電擊的一邊跳到沒有電擊的另一邊。
這就是經典的“習得性無助”實驗。當你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無論自己幹什麼,都以失敗告終時,就會產生一種放棄的想法,覺得自己控製不了局麵了,即使再努力也可能無法解決問題,於是,精神支柱瓦解,鬥誌隨之喪失。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挫敗思維,是一種自我設限。我想,你肯定聽過類似這樣的聲音:“我不行!”“我不是這塊料!”“我就是學習不好!”“我是世界上最沒用的人!”“我做什麼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