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都城之所以能作為政治、經濟的中心,這與地理環境的博大容量有關。如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鬆遼平原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東南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明初建都南京,靖難之役後,有大臣上疏,主張遷都北京,理由是北京可以俯視中原,沃野千裏。於是成祖遷都北京。
風水思想要求大城鎮必須建立在“脈遠”、“氣大”、“水灣”“穴闊”之地。《陽宅集成》卷一雲:“凡京都府縣,其基闊大,其基既闊,宜以河水辨之,河水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若隱隱與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對者,大吉之長也。”龍氣大則結都會,龍氣小則安縣邑。幹龍為城鎮,支龍為村舍。
中國農村的許多村落的大小,都是由環境容量所決定的。《儲備地眼圖說》卷七《水口》雲:“自一裏至六七十裏或二三十裏,而山水有情,朝拱在內,必結大地;若收十餘裏者,亦為大地;收五六裏、七八裏者為中地;若收一、二裏者,不過一山一水之財地耳。”容量之所以決定村落的規模,是因為水源、材源、土地限製了人口的數量,在一個隻能提供幾百人生活資源的環境區域內,不允許建立幾萬人居住的城鎮,如果比例失控,後患無窮。
中國曆代實行的行政區劃,大多考慮到環境和容量因素,四川省是由盆地形成的天府之國;湖北、湖南是依雲夢澤和洞庭湖而形成的魚米之鄉;昆明和大理分別由滇池和洱海決定了其規模;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地理單元,西有大興安嶺,東北有小興安嶺,東和南有張廣才嶺、長白山,整個地區呈現出向西南開口的簸箕狀,箕底是鬆遼平原,人民生活在三麵環山、一麵平原的白山黑水之間,自成一個關東文化區。清末,滿族以關東為“龍興之地”,建立了滿清王朝。
風水思想以容量空間為明堂,明堂本是天子理政、百官朝見的場所,風水引伸為穴前的平地。宅地與明堂應當有一定比例,明堂不可太寬,寬則近乎曠蕩,不能藏風。明堂也不可太窄,太窄則氣局促而不開闊。明堂為宅地的拓展提供了空間。明堂有大、中、小之別,宋代陸遊有詩雲:“三萬裏河東人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是讚美以黃河與華山為背景的大明堂。唐代杜審言有詩雲:“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這是讚美襄樊城的中明堂。宋代王安石有詩雲:“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是讚美村舍的小明堂。隻有充分了解明堂的容量,才能把握建設規模,使人與環境和諧。
(九)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依,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提出了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重己》指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思想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鼒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東盈西縮,定損丁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