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堪輿十三大原則(2)(2 / 3)

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發現的絕大多數房屋都是大門朝南。到了商周時期,測量方向是選擇環境的先行步驟,《詩經·公劉》雲:“既景乃岡,相其陰陽。”後來,漢代政治家晁錯提出,在選擇城址時,應當“相其陰陽之和,嚐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正阡陌之界(見《漢書·晁錯傳》)。”北為陰,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清明風居東南維,四月也。景風居南方,五月也。涼風居西南維,六月也。閶闔風居西方,九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雲:“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衰敗丁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風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南宋齊仲甫在《女科百問》雲:“風乃陽邪也,冷乃寒氣也。風隨虛人,冷由勞傷,夫人將攝順理,則氣調和,風寒暑濕不能為害也。若勞傷血氣,便放虛損,則風冷乘虛而幹之,或寒於經絡,則氣備凝滯,不能濕養於肌膚;或人於腹內,則衝氣虧虛,不能消化飽食。大腸虛則多痢,子髒寒則不生。或為斷絕,或為不通,隨所傷而成病,皆不逃乎風冷之氣也。”

風水術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幹支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吳興誌·談誌》記載宋代吳興郡治的布局: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署”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為虎踞之形,合陰陽家說。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人傑。

(八)定量規定原則

風水思想認為:環境容量與人口數量應保持合理的比例。水口範圍的大小決定居住人口的多少。每一地區從水流進至水流出的範圍內,統稱為水口。水口包容的麵積越大,所能承受的容積就越大,造福的涵蓋量也就越大。

據《資治通鑒》卷十一記載:漢高祖劉邦在商議都城選址問題時,群臣大多認為洛陽背山麵河,可以依托。惟有張良持不同意見,他說:“洛陽雖有此固,其中不過數百裏,田地薄,四麵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劉邦也認為長安(今西安)比洛陽發展的餘地大,環境寬闊富庶,於是決定建都長安。後來,唐代也定都長安。古代的長安比今天的西安要大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