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叢林邊的那一家(2 / 3)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

歌以詠誌。

他心中的生命是這樣的:

神龜雖壽,

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

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

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

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

可得永年。

當天地與生命產生抵牾,他是這樣來處置人生定位的: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我在抄寫這些熟悉的句子時,不能不再一次驚歎其間的從容大氣。一個人可以掩飾和偽裝自己的行為動機,卻無法掩飾和偽裝自己的生命格調。這些詩作傳達出一個身陷亂世權謀而心在浩闊時空的強大生命,強大到沒有一個不夠強大的生命能夠模仿。

這些詩作還表明,曹操一心想做軍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卻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但是,這也不是偶然所得。與諸葛亮起草軍事文件不同,曹操是把詩當做真正的詩來寫的。他又與曆來喜歡寫詩的政治人物不同,沒有絲毫附庸風雅的嫌疑。這也就是說,他具有充分的文學自覺。

他所表述的,都是宏大話語,這很容易流於空洞,但他卻融入了強烈的個性特色。這種把宏大話語和個性特色合為一體而釀造濃厚氣氛的本事,就來自於文學自覺。此外,在《卻東西門行》、《苦寒行》、《蒿裏行》等詩作中,他又頻頻使用象征手法,甚至與古代將士和當代將士進行移位體驗,進一步證明他在文學上的專業水準。

曹操的詩,幹淨樸實,簡約精悍,與我曆來厭煩的侈靡鋪陳正好南轅北轍,這就更讓我傾心。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妝飾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

文化上的三國對壘,更讓人啞口無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兒子中有兩個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攏在一起,占去了當時華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謂“天下三分月色,兩分盡在曹家”。

叢林邊上的曹家,真是好生了得!

我想不起,在曆史的高爽地帶,像漢代、唐代、宋代那樣長久而又安定環境中,哪一個名門望族在文化聚集的濃密和高度上趕得上曹家。有的以為差不多了,放遠了一看還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這麼一個空前絕後的曹家,為什麼隻能形成於亂世而不是盛世?

對於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容我以後再仔細想想。

在沒有想明白之前,我們不妨推門進去,到曹家看看。

哥哥曹丕,弟弟曹植,兄弟倆關係尷尬。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傳說,對曹丕不大有利。說的是,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便想著法兒迫害弟弟曹植,有一次居然逼弟弟在七步之內寫成一首詩,否則就將其處死。曹植立即吟出四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無法考證。記得劉義慶《世說新語》裏已有記載,但詩句有些出入。我的判斷是:傳說中的曹丕,那天的舉動過於殘暴又過於兒戲,不太像他這麼一個要麵子的聰明人的行為;但這四句詩的比喻卻頗為得體,很可能確實出於曹植之口,隻不過傳說者虛構了一個麵對麵的話語情境。

中國人最經受不住傳說的衝擊。如果傳說帶有戲劇性和刺激性,那就更會變成一種千古愛憎。但是,越是帶有戲劇性和刺激性,大多離真實性也就越遠,因此很多千古愛憎總是疑點重重,想起來真讓人害怕。

傳說中的曹操是違背朝廷倫理的,傳說中的曹丕是違背家庭倫理的。中國古代的主流思維,無非是朝廷倫理再加上家庭倫理,結果,全被曹家顛覆了。父子兩人,正好成了主流思維兩部分的反麵典型。

在曆史上,曹丕登了大位,曹植終生失意,但這是在講政治。如果從文化的視角看去,他們的高低要交換一下,也就是曹植的地位要比曹丕高得多。

應該說,曹丕也是傑出的文學家。我此刻粗粗一想,可以說出三項理由。其一,他寫了不少帶有民歌色彩的好詩,其中一半是樂府歌辭,並且由他首創了形式完整的七言詩;其二,他寫了文學理論作品《典論·論文》,第一次宏觀地論述了文學的意義、體裁、風格、氣質;其三,他曾是一個熱心的文壇領袖,身邊集合了很多當時的文人,形成過一個文學集團。

曹丕的作品,本來也很可讀讀,尤其像兩首《燕歌行》。但他不幸受到了圍堵性對比,上有父親,下有弟弟。一比,比下去了。

曹植由於官場失意,反倒使他具備了另一番淒淒涼涼的詩人氣質。他的詩,前期透露出貴公子的豪邁、高雅和空泛,後期在曹丕父子的嚴密監視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筆下也就出現了對純美的幻覺、對人生的絕望,詩境大有推進。其代表作,應該是《洛神賦》和《贈白馬王彪》吧。他的風格,鍾嶸在《詩品》中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大致合適,又稍稍有點過。在我看來,曹植的問題可能正是出在“詞采華茂”上。幸好他喜愛民歌,還保存著不少質樸。近人黃侃在評述《詩品》的這個評價時,覺得曹植還有“不離閭裏歌謠之質”的一麵,這是必要的補充。

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應該如何排序?

先要委屈一下曹丕,排在第三。不要緊,他在家裏排第三,但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卻可以排第二,第一要讓給比他晚七百多年的李煜。

那麼,家裏的第一、第二該怎麼排?多數文學史家會把曹植排在第一,而我則認為是曹操。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豔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