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新賦運動”溯源與釋名
——訪中國新賦運動第一發起人潘承祥
劉昌文 李明軒
蓋天道輪回,周而複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大凡萬物者,皆遵循其“發生、發展、興盛、衰亡”之相生相克輪回之道也。中華辭賦亦不能例外,五四舊賦亡,而今新賦生,當代“中國新賦運動”緣互聯網之繁榮而得以掀起焉。辭為楚聲,賦謂漢章。襲六朝之綺麗,承唐宋之典雅。薈萃百家,集古今之大成;繼往開來,創一代之新風。
其何時發生?曰:則源於潘承祥先生首創中國桐城派研究網(簡稱中桐網)之誕生,即甲申年開歲(2005.1.1)為其肇始之日也。其中設有“文壇新聞”、“古典散文”、“辭賦駢文”、“學術研究”、“桐城文派”與“桐城賦派”等專欄。因與桐城派研究會有隙,戰火紛飛,文墨官司頻仍,遂於次年同日,即丙戌年元旦(2006.1.1),易名為中華辭賦網(簡稱中賦網)。“中桐網”乃“中賦網”之前身,前者在於綜合紹介古典文學(含辭賦),後者在於專業化弘揚辭賦,其理一也,側重點不同爾。因以,“中賦網”胚胎於“中桐網”,“中桐網”為“中賦網”之源頭,不亦明乎?
是時,“中華辭賦創作與國學傳播中心”亦同步創立,潘承祥先生為創立者。後於戊子年四月(2008.4.8)《中華辭賦報》(簡稱《中賦報》)創刊之時,正式在香港注冊登記,改名為“中華辭賦家聯合會”(簡稱“中賦聯”)。潘承祥先生為主席,負責全麵工作。
其何以拓展?則得緣於“中賦聯”之傲然問世而鐵骨挺秀也。潘承祥先生倡導“弘揚國學,革新辭賦,創研並舉,追求卓越”之興賦方略,肩負“興辭昌賦弘駢,擔曆史之大任;建網辦報纂書,凝眾才之鼎力”之神聖天職,奉行“唯有思想方能構築永恒之理想王國,唯有思想者方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人生旨歸,並戮力踐行之。
其何以興盛?則得惠於當今“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之社會大環境者也。夫國興,則文盛;國衰,則文疲。而今正值文化繁榮之際遇,風雲際會之機緣,“中賦聯”雲起兮龍驤,風生兮虎躍,領風騷於辭林,統文梟於賦苑,業經八載之竭力奮戰,並肩前行,重磅推賦,義無反顧,於是乎,當代新賦運動緣斯而得以興焉!進而,紅紅而火火,蓬勃以磅礴。
或曰:當代新賦運動者何?按曰:其全稱為“中華新辭賦創作運動”,簡謂“中國新賦運動”,亦即“網絡新賦運動”也。重在創作,旁及研究。其活動範域蓋局限於互聯網之中者也。若無網絡,則斯運動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據工信部統計,時下國人網民者甚眾,截於本年中歲之底,為5.38億之數,普及率為39.9%之比。顯然,網絡媒介係詩詞曲賦等文學藝術流布與宣介之絕好手段與主流馳道。而傳統意義之媒介者,如報紙、雜誌與書籍,則捉襟見肘,無法與之相抗衡矣。雖然,網民赫眾,而能為賦者寡——全國僅千人之數,但賞讀辭賦之“受眾”者多多,故新賦運動必前景絢爛,光明一片,未可限量矣。
基於“中賦網”發軔之導引,後續賦網亦接踵而起。其“一論壇”與“三網”考析如下:
其一,丙戌年二月(2006.2.25),“中賦網”之旁支外駐窗口——“辭賦華章”,於河北保鏢小“天涯論壇”處開辟,權借作“中賦網”之“辭賦論壇”,旨在拓寬興賦之渠道,提升“中賦網”之影響力,係當時國內宣介辭賦之第二陣地也。潘承祥先生與錫東刀客兼領版主(該賦版負責人),負責日常輯審,後蘭花草接替之。丁亥年洛陽賦會(2007.4.8)後,因同名而結仇,小“天涯論壇”遭海南大“天涯論壇”之黑客攻擊,全線癱瘓,遂廢。是故,“辭賦華章”版塊,亦不複存焉,其存續期,前後僅一年半耳。後欲恢複,未果。
其二,丙戌年八月(2006.8.7),“中辭網”建立,其創辦人為南昌張友茂,為宣傳詩詞辭賦等第三場所,影響甚微,未為國人所注目也。洛陽會議(2007.4.8)後,張氏又創建南昌滕王閣辭賦研究所,自任所長。2010年初,潘承祥先生之弟子鍾陽因屢犯會規,為“中賦聯”開除(2010.1.28《中賦報》47期第4版刊載10號公告,可查),“中賦網”之“江西分網”(即“中賦5號平台”),亦同時遭封殺。鍾氏轉與張友茂合作,效仿其師潘氏興辭昌賦成功之道,將“中辭網”擴展為“中國辭賦網”,其後影響漸著。
其三,同歲八月(2006.8.18),溫州周曉明建立“中國駢文網”(簡稱“中駢網”),其前身為“中國雷池文化網”(2005.8.18),為潘承祥先生所創,在運營一年後,轉讓於周曉明。“中駢網”為弘駢倡賦之第四陣地也。當時,其影響較“中辭網”為強。後因周曉明身體欠佳,無力打理,“中駢網”止步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