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很廣,成為一個人身份、地位、修養和文化水平的標誌,那些公卿貴族、大小官吏常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用來表示讚美、歌頌、諷刺、憤恨、勸誡、感歎、傷懷等情感,還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作為外交辭令。那些思想家在著書立說的時候,也常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或用來表示觀點,或用來作為證據。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成了要焚燒的書。但《詩經》流傳廣泛,又主要通過記憶於心,口頭傳誦,因而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到了西漢時期,先後出現了傳授和解說《詩經》的四家本子,即魯人申培的《魯詩》、燕人韓嬰的《韓詩》、齊人轅固的《齊詩》和魯人毛亨、趙人毛萇的《毛詩》。除了《毛詩》,其餘三家在曹魏以後到宋,先後失傳,《毛詩》卻一直流傳下來,所以現在我們說的《詩經》,一般指的就是《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曲調樂歌的意思,是各個地方的樂曲,絕大數是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周王朝把京都及附近地區的樂曲稱之為正樂,雅指的就是這種樂歌。頌是宗教祭祀歌曲,周頌和魯頌是周朝和魯國(周公旦的後裔,實際上也是周人)祭祀歌頌周族祖先的樂歌,商頌是殷商的後裔宋國人祭祀歌頌商族祖先的樂歌。
《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複雜,展示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使我們能夠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愛情、信仰、追求、歡愉、幸福、痛苦、憂慮和憤怒等等。從主要方麵來說,《詩經》中不論是風,還是雅、頌,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歌頌農業生產和祈求豐收的,說明了農業在當時是多麼的重要,也說明和那些小米高粱、禾麻菽麥一樣,這些詩篇是大地的產物。這類詩中,有的詩歌頌了集體勞動的快樂,有的表現了一年四季農村生產的活動過程和生活的艱難與歡愉,有的則表達了對耕種的全身心投入和對豐收的虔誠祝願。
表現愛情和婚姻的詩篇,在《詩經》中也占有較大的比例,這在“風”類詩中較為突出。《詩經》中那些青年男女的愛情是那麼的真誠質樸,充滿了泥土的氣息和莊稼草木的芬芳。在花開鳥鳴、春水渙渙的季節,或在田間邂逅相逢,或渡過河水,或在山丘,或在桑林,他們彼此對歌,一起跳舞,相互傾訴著愛慕之情。追求有時會落空,他們便憂愁歎息,傷心落淚,徹夜難眠,但不會悲觀,往往自我寬慰:“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即使困難重重,意中人就像在河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他們仍然一次次去努力,一次次去追尋,使我們看到美好理想的求索是多麼的不容易。在許多詩篇中,也描繪出和諧的婚姻是多麼令人幸福,男子耕種打獵,女子績麻送飯,夫妻煮雁飲酒,彈琴鼓瑟,生活是這樣的安寧美好。但婚姻不總是如意的,不少詩篇控訴了負心男子對妻子的背叛和拋棄,使無助的棄婦遭受了心靈的巨大折磨和痛苦,甚至遭到了自己親兄弟的冷落和嘲諷。
《詩經》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很廣,成為一個人身份、地位、修養和文化水平的標誌,那些公卿貴族、大小官吏常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用來表示讚美、歌頌、諷刺、憤恨、勸誡、感歎、傷懷等情感,還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作為外交辭令。那些思想家在著書立說的時候,也常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或用來表示觀點,或用來作為證據。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成了要焚燒的書。但《詩經》流傳廣泛,又主要通過記憶於心,口頭傳誦,因而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到了西漢時期,先後出現了傳授和解說《詩經》的四家本子,即魯人申培的《魯詩》、燕人韓嬰的《韓詩》、齊人轅固的《齊詩》和魯人毛亨、趙人毛萇的《毛詩》。除了《毛詩》,其餘三家在曹魏以後到宋,先後失傳,《毛詩》卻一直流傳下來,所以現在我們說的《詩經》,一般指的就是《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曲調樂歌的意思,是各個地方的樂曲,絕大數是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周王朝把京都及附近地區的樂曲稱之為正樂,雅指的就是這種樂歌。頌是宗教祭祀歌曲,周頌和魯頌是周朝和魯國(周公旦的後裔,實際上也是周人)祭祀歌頌周族祖先的樂歌,商頌是殷商的後裔宋國人祭祀歌頌商族祖先的樂歌。
《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複雜,展示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使我們能夠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愛情、信仰、追求、歡愉、幸福、痛苦、憂慮和憤怒等等。從主要方麵來說,《詩經》中不論是風,還是雅、頌,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歌頌農業生產和祈求豐收的,說明了農業在當時是多麼的重要,也說明和那些小米高粱、禾麻菽麥一樣,這些詩篇是大地的產物。這類詩中,有的詩歌頌了集體勞動的快樂,有的表現了一年四季農村生產的活動過程和生活的艱難與歡愉,有的則表達了對耕種的全身心投入和對豐收的虔誠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