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於撰寫回憶錄的問題(1)(1 / 2)

楊尚昆是德高望重的老一代革命家。他長期身居要職,20世紀80年代還曾經擔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很多鮮為人知的要聞軼事,他了如指掌。1993年他從國家主席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很多老同誌建議他撰寫回憶錄。後來,他經過認真考慮,接受了這個意見。按慣例寫回憶錄一般是由本人口述,別人做文字整理,而他是把一些老同誌請來,大家共憶往事,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一批問題,經過必要的準備,作係統講解。講解時,大家隨時插話,提問題,展開討論,氣氛活躍,好像在開黨史研討會,體現了他一貫發揚民主、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他組織紀律性極強,為撰寫回憶錄,他親自給中央寫報告。經中央批準,在中央文獻研究室領導同誌的主持下,成立了“楊尚昆回憶錄整理組”,才正式開始工作。楊尚昆對“回憶錄整理組”要求十分嚴格,他規定整理組人員不能多,不能住賓館,不能向任何單位“募捐”,要堅持節儉辦事的原則。為了寫好回憶錄他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

撰寫回憶錄是一件政治性很強的工作

1997年10月22日,楊尚昆在住地黨支部的支委會上說:

我向你們交心,起初我是不願意寫什麼回憶錄的。後來,大家又是督促,又是鼓勵,希望我搞的人越來越多,那就搞吧。開始是探索性的,做些準備,主要是讀點書,看點材料,引起一些回憶,也談過幾次。後來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李琦建議我給中央寫個報告,我就給中央寫了一封短信,信中說:我已90歲,很想把一生的經曆記下來;這件事可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協助完成,並需中央檔案館提供檔案;回憶錄寫成後,在出版前當送中央審定。信是4月29日寫的,5月1日澤民同誌就批了。隨後,幾位常委也都圈閱了。這以後的情況就變了,一下子給我搞了個寫作班子,叫“《楊尚昆回憶錄》整理組”。這樣,規模越搞越大。

寫回憶錄,按照慣例就要求我從童年寫起,一直寫到我退休,整個回憶一遍。從那年(指1996年—編者注)在青島開始,每個月談一兩次,一談最少兩個鍾頭,到現在已經談了幾十次,主要是革命戰爭年代的往事。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情況也談了幾次,但不多。談一次要準備幾天,很累。我現在有點後悔,但是事情搞起來了,後悔也不行,還得搞下去。

寫回憶錄是一件政治性很強的工作,要嚴肅對待。回憶錄也算是一種史書,從個人的經曆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曆史大背景。因此材料必須翔實可靠,絕不可望風捕影,盡講些花花絮絮的東西,嘩眾取寵;更不可借寫回憶錄誇耀自己。對於自己應該一分為二,是即是,非即非,要實事求是地總結一生的正反兩方麵經驗,給後人以啟迪。現在班子組織起來了,基本上是原來中央辦公廳的一批老同誌,加上中央軍委和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幾個同誌,一共有十多個同誌參加這件事。現在已經明確新中國以前這一段,就是回憶錄的第一冊,由中央文獻研究室負責完成。昨天上午我還同中央文獻研究室原研究員、任弼時傳記組成員章學新他們談了兩個鍾頭,長征這一段談完了,北方局這一段還沒有談。現在,他們已經寫出了前四章,修改了兩遍,第三稿改出來了,我還沒有看。前兩章我仔細看過,覺得還有些問題,主要是材料不夠集中,取舍缺乏標準。今年(指1997年—編者注)暑期,我在北戴河的時候,同李琦談過,我說原來想自己動手寫一部分,請你們看,提出意見再修改。後來我想,如果我自己寫,不一定寫得很好,還等於定了框框,別人不好提意見。說你寫得不好就好像對你不尊重。所以我不準備寫了,還是先找他們一段一段地談,讓他們寫,我提意見讓他們去改,最後由我定稿的辦法比較好。因為我這個回憶錄,你說容易也容易,你說不容易也不容易。人家對我這個東西期望值很高,寫得平平淡淡就很不好。後麵,中央辦公廳這一段最難寫。當時中央的重大決策,我是參與者,又是執行者,比較複雜。還有,不管是哪個黨,辦公廳主任這個職務由一個人幹上20年,恐怕都是空前的。你看,日本的官房長官,一下子換了,一下子又換了。中央辦公廳的20年,應該是我的回憶錄的重點,但是這一段很難寫。第三冊,主要是軍委這一段,寫什麼,怎麼寫,下一步再說。

最近,我跟人談,如果說原來我們這個支部的同誌,隻是為我養老服務,那麼現在又加了一個寫作班子。我想,寫回憶錄就是我今後的主要工作。這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向黨負責。我們的黨支部,要適應這個新情況,圍繞寫好回憶錄這件事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