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提高女兒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她自強自立 (1)(1 / 3)

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培養一個優秀的人的關鍵,是注意從小培養他的獨立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女孩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係到她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她將來對生活是不是能夠適應,有沒有自信心。父母隻有教女兒樹立了自強自立的精神,掌握了基本的生存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她才能輕鬆地立足於社會,更好地發展自己。

一定要重視培養女兒的動手能力

有一個女孩,父母對她的期望值很高,為了讓她把學習搞好,從小學到高中,什麼事都是父母包辦代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個女孩很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也很優秀。高中畢業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學。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晚上,她就給千裏之外的母親打電話求援:“媽媽,這裏蚊子很多怎麼睡啊?”媽媽說:“你不是帶蚊帳了嗎?”“媽媽,可是我不會撐蚊帳啊!”

女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往往始於父母對她的嬌慣。有些父母生怕女兒苦著累著,從端飯、疊被子、洗衣服,到打洗臉水、洗頭、洗腳都一一代勞,甚至女兒到了高中後,還是一切包辦代替。這樣做的後果是,既抑製了她活動的內驅力,又削弱了她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這種做法是必須要改變的。作為父母,必須要重視對女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隻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

有學者指出,訓練女孩的雙手,應從她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從一歲左右就要教孩子自己拿勺子把飯送到嘴裏。這時,可能飯要撒到身上、地上,家長一定不要怕弄髒了衣服而去喂她。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教她玩簡單的玩具如串珠、搖鼓等,也可讓孩子自由塗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進一步教她自己摘戴帽子,穿脫鞋襪、衣褲,用梳子梳頭等。

為了培養菲菲的動手能力,她的媽媽在她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指導她做手工,如:折紙、剪貼,並把這些過程記錄在日記中。日後翻閱起來,還有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

菲菲2歲半的時候,就學會了折紙,能折出很規則的三角形;到3歲時,她就能折出簡單的小飛機了;3歲的時候,菲菲學會了拿剪刀,剪紙條,剪圖形;4歲時,她會用紙條貼成鏈條,還會用方紙貼成花籃。5歲的時候,她會剪出比較複雜的剪貼和圖案,還會剪出小汽車、船、大炮、飛機等的輪廓……

人類比其他動物聰明,是因為會製造使用工具。父母不要因為怕使用工具可能會傷了孩子就不準她去接觸。而是要有選擇地讓女兒熟悉從簡單工具到複雜工具的使用方法。

一開始,可以先手把手地教她做,在旁邊耐心地指導,同時,告訴她怎樣防止工具傷害自己。比如,在使用小刀、針、剪子時,隻能坐在指定的位置,不能拿著工具亂跑;更不能直對著別人。

當她學會用針線釘個扣子,刺繡一朵小花,或用釘錘釘個小玩具時,那種興奮和成就感,是難以言表的。

還要盡量讓女兒在課餘時間學學彈琴、繪畫等,這些訓練不是為了使她成為音樂家或畫家,主要是為了使她早期接受一定的藝術熏陶,訓練一雙巧手,開發智力。讓她通過手指的動作來表現出聲音、節奏、形象、色彩及結構美。這些訓練會給她的一生帶來無限的樂趣和益處。

為了鍛煉女兒的自理能力,父母還要指導她學習整理玩具、打掃房間、洗小物品,用筷子吃飯,這樣,既培養了她手的技巧,也鍛煉了她的自理能力。積極培養女兒的做事能力和獨立性

23歲的文文從學校畢業了,她成績很好,得到了優秀畢業生的稱號。在父母的幫助下,文文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是因為跟專業不對口,她很快就辭職了。之後,她又找了很多份工作,可是每次都不能堅持過實習期,總有很多原因——不是專業不對口,就是人際關係複雜,這些年輕人經常遇到的問題,似乎都是文文不可逾越的障礙。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正是因為獨立性太差,影響了文文的發展。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年輕人尤其是女孩獨立性太差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有學者指出,在西方世界中,青年人較強的自立意識值得我們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