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居住的地方樓下有一位婆婆,她今年60歲的年紀,每天搬一個小板凳在樓下坐著曬太陽。有的時候她的身邊蹲著一隻白色的小狗,她們一起在午後溫暖的陽光裏安靜地蟄伏。每當我和她打招呼的時候,她都會歎口氣,說:老了,不中用了……

“老了,不中用了”,多麼常見的一句話,有時候是客套,有時候卻是心裏話。因為老,所以注定沒有用,這個邏輯可曾合理?

其實,在我家附近就有一所老年大學。每天,那些精神矍鑠的老人背著畫板、樂器走來走去的時候,他們的精神百倍令我豔羨不已。想很久,終於想明白:原來老人們的矍鑠,恰恰就是因為自己的忘記衰老——忘記衰老,所以不可以用“老”來做借口。

所以,打碎一隻碗,不過是因為手上的水滑,並不見得是因為自己“不中用了”;忘記一個人名,就多背幾遍記住它,人人都有忘記事情的時候,這也不是因為自己“不中用了”;聽不到電話的響聲,那麼就配一隻助聽器,有種德國進口原裝助聽器兩千元一隻,效果很好,所以耳背或許是因為“老了”,但不會因此“不中用了”……

我的外婆今年74歲了,算不算老?可是我覺得她好年輕:她每個月去做一次頭發,把滿頭銀絲燙出好看的小卷;她每天讀書看報,逢重要文章還要認認真真剪下來供全家人傳閱;她看電視的時候會很仔細地記錄演員的名字還有主要的劇情,所以直到今天她認識的影星比我還要多;她的觀念總是與時俱進,昨天還告訴我說“丁克家庭”其實也不錯……

她說,她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變老,知道自己終究有一天要離我們而去。然而她多麼喜歡和我們在一起,所以,要忘記自己衰老這件事。因為,這樣可以令自己不悲觀,可以令自己每天都享受應該享受的生活,按照最尋常的模式愉悅地讀書、看報、看電視、和周圍的人聊聊天。她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戴著助聽器,然而隻要我們這些小輩們說話不要太快,她都聽得清清楚楚。當我快樂地擁抱她的時候,我甚至忘記她已經74歲這個事實。

想到這裏的時候,我頓悟:既然,到我們真的老了那一天,也可以繼續追求美,穿好看的衣裳、做好看的發式;可以繼續讀書看報、與時俱進;可以和周圍的人聊天、看喜歡的電視劇……既然這些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將來統統可以繼續做,那麼,衰老本身有什麼恐怖?

既然是無法避免,忘記,就是最好的適應與最從容的對策。

因為忘記衰老,我們不可以用“老”來做托詞。我們還是要做該做的事情,不可以懈怠、鬆散。

因為忘記衰老,也不可以把自己的行為限定成這樣或者那樣——誰說三十歲就不能穿花裙子,又是誰說40歲就不能在雙杠上做動作?至於50歲,一樣可以把自己修剪得盡可能端莊、優雅、高貴、美麗。而60歲,我該退休了,我要去學鋼琴,我的理想,是彈奏我喜歡的樂章。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個終生學習的社會,而這樣的一個社會裏,隻有肌體上那些無可抗拒的功能性退化,而不存在心靈上的真正衰老。

所以,要忘記衰老,要忘記那些讓我們鬆懈、讓我們放棄努力的消極理由——正是忘記衰老,我們才可以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靈。無論你我,要繼續讀我們該讀的書、聽那些放鬆心靈的音樂、穿好看的衣裳、為生活的煩惱積極尋找對策,每天讓自己精神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