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脂肪肝的飲食調補(3 / 3)

酒精破壞肝細胞的新陳代謝,減少肝糖的合成,使肝內脂肪聚集,隨之出現肝脂肪變,形成脂肪肝或肝細胞發生慢性酒精中毒和細胞炎性變化,導致酒精性肝炎,最後並發肝硬化。研究表明,正常人一般每日飲酒精40克,即相當於100克40度的白酒,連續飲酒5年就會引起肝病。已患有肝髒疾病的人如果飲酒,極易使肝病惡化。例如乙肝表麵抗原長期陽性的患者,如長期飲酒可導致肝硬化,並可促發肝癌。又如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已經受損,對酒精有代謝功能的各種酶活性降低,肝髒解毒功能減弱,這時,即使隻喝少量酒精,也會對肝髒產生嚴重後果。

9.脂肪肝患者如何合理吃糖?

在糖、脂肪、蛋白質這三類可供選擇的生命能源中,唯有糖最經濟、最安全。糖經過人體消化吸收後,很容易地轉變成血液中的血糖,血糖可以順利地通過屏障,成為腦組織在正常情況下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其餘血糖可供紅細胞等其他組織所用。正常人體內的血糖保持動態平衡,是體內神經、激素及肝髒等調節的結果。在中樞神經支配下,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和使血糖降低的激素相互配合、相互製約,使血糖維持正常濃度。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包括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狀腺素、糖皮質激素等。使血糖降低的激素隻有一種,即胰島素。因此,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易出現高血糖甚至尿糖,即常見的糖尿病。肝髒是調節血糖濃度最重要的器官,它主要通過糖原的合成與分解、糖異生作用來維持血糖濃度的恒定,確保全身各組織特別是大腦和紅細胞的能量來源。因此,當肝被嚴重損害時,空腹時往往易出現頭暈、眼花、心慌無力等低血糖症狀。因此,肝病患者適當吃糖有保護肝髒的作用。但肝病患者不能過量吃糖,因為過多的糖在體內可轉變為脂肪,而過多的脂肪在肝髒沉積又可能造成脂肪肝。

糖類是指含醛基或酮基的多羥基碳氫化合物以及它們的縮聚產物和某些衍生物的總稱。糖類為生物(包括人類等)的主要能源,如澱粉、葡萄糖等。自然界億萬種生物均含有糖類,對維持人類生存來說,為人們所熟悉、並可提供足夠糖類的莫過於稻米、麥粒以及可用以充饑果腹的薯類、玉米與其他多種糧食性作物,它們給人以熱能和多種營養素,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是人們每天不可缺少的生命所需之物。每日攝入糖類食物200~300克,因糖類可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及肝髒貯存。

脂肪肝患者要有效地控製每日糖類的攝入量,堅持適量少食,可減少胃腸、肝髒過重的負擔,始終保持較好的食欲狀態。臨床觀察也表明,高脂血症、肥胖症及其伴發的脂肪肝等症,多由營養過剩所致,針對病因,采取標本兼治,尤為適宜。有效控製飲食,絕非饑餓療法,盲目地應用“饑餓療法”來防範脂肪肝是不適宜的。

要有意識地選擇適量的粗糧或原糧,每周安排1~2次小米粥或玉米飯。吃些紅薯或煨煮綠豆、赤小豆羹及大麥糊,以調節營養素的不足。

提倡吃紅糖或蜂蜜,少吃白糖。糖是人體重要的熱能來源,葡萄糖在肝內形成糖原,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營養缺乏及疾病恢複期適當補充糖類是有益的。如果患者飲食正常,就不要過多地補充糖類。過量的補充糖類,特別是白糖會加重脂肪組織和肝髒等負擔,並可將其轉變為非糖物質,如甘油三酯、非必需脂肪酸等,加重肝髒細胞脂肪變性,甚至會導致消化不良,反而影響了營養物質的吸收。

10.脂肪肝患者如何合理攝取脂肪性食物?

宜低脂肪飲食,每日脂肪攝入量35~50克,按標準體重計算每千克體重每天可給脂肪0.5~0.8克,宜選用植物油或含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等。可采用植物油,如花生油等,忌動物油。

有人認為“油多不壞菜”,在烹製菜肴時多放點油能提高菜的營養價值和味道。如今,這種觀點需要重新審視,需要反思。事實上,在烹製菜肴時放過量的油,不僅傷菜,對身體健康也不利。烹炒菜肴所以要用油,除了提味、增加營養之外,還用來導熱。烹調加工食物的導熱體主要有三種,一是水(如燉煮食物),二是氣(如蒸熏),三是油(如炸、煎)。如炒菜時特別是炒鮮菜時,加油過多,勢必提高鍋內溫度,使烹炒變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炸、煎,在高溫下使菜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受到嚴重損失。其次,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雖然也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但過多食用動物油,會促發動脈硬化,引起高血壓、心髒病等。植物油因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形成過氧化脂,過多食用不僅可給人帶來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患,而且過多的脂肪積存在體內還會形成脂肪肝、脂肪心。中老年人還易誘發膽囊炎、胰腺炎、習慣性便秘等。至於增加營養和味道的目的也很難達到。因為在原料外麵包了一層脂肪,食後胃腸消化液不能很好與其接觸,過多的油及食物難以消化吸收,還易引起腹瀉。菜肴的味道是多種調味品平衡作用的結果,過多的油包住了原料,其他調味品不能進入主料,這樣的味道也就很難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