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祿義還能說什麼呢?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更何況這事本起源於自己。於是,在潞河書院即將開學的日子,他和孔祥熙一路迤邐而行,奔通州而去。
對於孔祥熙日後崛起,真正發生作用的是他皈依基督教這件事,靠在外國教會這條大船上,他受到了新式的教育,開闊了視野,並且能夠同最有影響的宋氏家族長女宋靄齡喜結連理,從而同孫中山、蔣介石成為連襟。這些經曆造就了日後躋身舊中國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完全改變了他的祖輩們一直沿襲的那種人生道路。而山西首富、孔聖裔孫倒不過是他打出的金字招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變化,他改信基督教這件事在他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顯示出來。
反清誌士
十四、潞河書院作文得零分的學生
列位請看,現在走上台的這位孔祥熙君,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第75代裔孫、山西首富之後。這樣在中國最受尊敬和最有體麵的人物,現在都皈依了基督,可見基督的精神是多麼,啊,多麼地多麼……
在潞河書院,孔祥熙同樣備受教會方麵的器重,他們要把他作為一個樣板,炫耀自己傳教的成功,勸說更多的人投入教會的懷抱。每次教會外出傳道,都要動員孔祥熙出馬,而在他上台布道時,總是先進行這樣肉麻的介紹。
但進入潞河書院後的孔祥熙,則用更多的眼光關注自己祖國的命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結果中國戰敗!
同年底,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反清愛國口號。
1895年,孫中山改組興中會,在廣州發動反清起義。
之後,李鴻章赴日本談判訂立兩國停戰協定,卻在馬關被日本浪人刺傷。有人勸李鴻章乘被刺之機回國,讓日本在國際人士麵前理屈,以使其不能借戰勝之勢從中國攫取更多利益。但李鴻章深知中國之貧弱,難於以這樣一個理由爭到太多東西,仍帶傷堅持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政府須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占領。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金門、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萬萬兩白銀,中國政府不得逮捕懲罰為日本人服務的漢奸等等。這個條約引起中國各界人士普遍反對,首先是梁啟超領銜廣東、湖南舉人反對,接著是康有為聯合18省舉人公車上書。在全國一片反對聲中,腐敗的清政府仍堅持批準了這個條約。
接著,康有為上書請求變法自強,隨即又創辦《中外紀聞》,鼓吹變法。
這些有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一件件撞擊著孔祥熙的心。通州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環境,更一下子把孔祥熙的眼界開闊了許多。這裏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同治朝以前,南方的糧食和給朝廷的貢品,都通過船運,送到這裏,再由陸路運抵京城。這樣一個重要交通樞紐,自然是人文薈萃,消息靈通。孔祥熙在這裏經常可以聽到朝廷腐敗黑暗、帝國列強在中國橫行霸道的信息,青年人尤易接受反帝反清的新思想。孔祥熙有時跑出去到客棧裏聽人帶來的南方各省的情況,有時在學校裏和同學們慷慨激昂討論國家大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已經在他頭腦裏紮根。年輕人集會時常持續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
孔祥熙的反清思想一旦出現,他早忘記了名字裏的中庸之意,時常透過激烈的言論把這些想法迸發出來。
一次外出講經會上,當牧師滿懷希望地介紹過後,孔祥熙就乘機利用這些吹捧,把他對時局的見解,對朝廷的抨擊,融進講經之中:
大清現在的政治,腐敗不堪!王公親貴執政,昧於事理,愚蠢萬分。倘若再不進行革新變法、徹底改造,我們炎黃子孫,來日何以自尊?地大物博之中華,又如何立於世界?……
孔祥熙時常完全離開教會規定的講經內容,擅自生發。把他激烈的見解,向聽眾公開宣傳。
組織傳教的牧師大吃一驚,這些話傳到朝廷耳目那裏,不僅孔祥熙可能被殺頭,就是教會方麵,也難逃其責。牧師趕緊上前,阻止他繼續講下去。講經會草草收場。
祥熙同學,孔先生!你太魯莽了!貴國正處於專製製度之下,你怎麼可以如此公開抨擊政府和權貴呢?你不怕惹事,我們還怕受到牽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