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讓教育回歸常識(1)(2 / 3)

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實上已成為民眾受害最烈、怨聲最多的領域之一,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憂思。根本的症結當然是在體製上,舉其大者,一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市場化名義下的高收費、亂收費,導致大量貧困家庭子女實際上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二是應試教育變本加厲;三是教育目標和過程的急功近利。在這三種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種種教育腐敗現象。體製問題的解決,一方麵要靠民意充分表達,另一方麵要靠政府痛下決心。自今年兩會召開以來,我們在這兩個方麵都看到了一些積極的跡象。

但是,體製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能坐等其完成。我們應看到,即使在現行體製下,老師和家長仍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創造一個盡可能好的小環境,把大環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程度。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站得足夠高,對於現行體製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多了,不但其學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為促進體製變革的重要力量。說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製度。

事實上,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悲劇,雖可追根溯源到體製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環境的直接導因。比如說,現在學生自殺事件頻繁而且呈低齡化趨勢,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的老師或家長難辭其咎。在本書所分析的個案中,就有多起初中學生因為不堪教師的虐待和羞辱而自殺的事例,有的學生在遺書中明言,自殺是為了以死證明他的老師沒有資格做老師。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或未完成作業,家長對孩子體罰,逼死甚至打死孩子,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死亡事件隻是冰山一角,不知還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極端非人性的小環境中,身心遭受著嚴重摧殘,我為所有這些孩子感到悲傷和憤怒。

當然,最後仍無法回避體製的問題,因為在現行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體製下,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在總體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功課負擔和功利期待,其惡果是童年被無情地剝奪,人性遭到扭曲。本書所分析的對生命冷漠和殘忍、為小事自殺或殺人、校園暴力等事例說明,相當一些孩子在人性上存在著缺陷。這些事例也隻是冰山一角,今日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一定是很普遍的,在非人性的總體環境中仍能生長出健全的人性,這隻能是幸運的例外。

教育的基本道理並不複雜,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毫無疑問,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優秀。毫無疑問,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夠是一個真正和諧和生機勃勃的社會。如同作者所說,這本來是一個常識,我們所需要做的隻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實踐這個常識。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的教育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這麼多的家長和老師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來,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推著繼續朝前走。當此之際,我願借本書呼籲:本書所涉及和未涉及的無數悲劇事件早已敲響警鍾,應該結束這種大規模的愚昧了,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教育之為教育。也許,我們還來得及。

2006年4月

快樂工作的能力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開展“年度雇主調查”活動,並以“快樂工作”為本次雇主調查的年度主題和核心價值觀。我覺得“快樂工作”是一個有意思的題目,願意談一談我的理解。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快樂是人人都想要的東西。不過,在多數情況下,快樂與工作好像沒有什麼關係。相反,人們似乎隻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樂,下班之後、雙休日、節假日才是一天、一周、一年中的快樂時光。當然,快樂是需要錢的,為此就必須工作,工作的價值似乎隻是為工作之外的快樂埋單。

工作本身不快樂,快樂隻在工作之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但並不合理,因為不合人性。

什麼是快樂?快樂是人性或者說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人性有三個層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溫飽之類生理需要,滿足則感到肉體的快樂;二是社會性,比如交往、被關愛、受尊敬的需要,滿足則感到情感的快樂;三是精神性,包括頭腦和靈魂,頭腦有進行智力活動的需要,靈魂有追求和體悟生活意義的需要,二者的滿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