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讓教育回歸常識(3)(3 / 3)

2006年2月

學術規範化和學者使命

一、學術規範化的前提是學術獨立,真正的學術規則是在學術獨立的傳統中自發形成的,是以學術為誌業的學者們之間的約定俗成。在學術具有獨立地位的國家和時代,或者,在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的學者群體中,必定有這樣的學術規則在發生著作用。相反,如果上述兩種情況都不存在,則無論人為地製定多少規則,都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規則。

在中國長期的專製政治和文化體製下,學術獨立的傳統始終沒有形成。這既表現在統治者對學術的控製和利用,也表現在治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術當作政治的工具。學術獨立的觀念是清末民初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雖有王國維、蔡元培、陳寅恪等大力提倡,但在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和劇烈變動的政治現實雙重製約下,始終未能形成為可與舊傳統抗衡的新傳統,建立這個新傳統的任務尚有待於完成。

學術獨立包含兩個方麵,一是尊重學術的獨立地位,二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前者關涉國家的體製,後者關涉學者的自律。這兩個方麵有聯係,但可以相對分開。即使在學術沒有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有良知的學者仍可堅持學術的獨立品格。因此,學術規範化的討論也應包括兩個內容,一是體製的問題,二是學者自身的問題。

二、對於中國當今的學術失範和學術腐敗,人們已多有尖銳的批評。我未作深入調查,隻能說一說直覺。我的感覺是,當今學界的根本問題是官場化,並且帶進了當今官場的一切腐敗現象。這也就是一些學者指出的官本位、權力本位。問題的症結在於行政化的學術領導和管理體製。在學術密集之地的大學,教育行政部門決定一切,包括校長的任命、教材的編定、經費的分配等。鄒承魯院士指出,中國的科技管理是典型的人治,行政權力直接掌握大型課題的項目計劃和龐大經費,項目和經費的取得取決於研究人員與行政官員的關係,他名之為“處長政治”和“人際政治”。眾所周知,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情況與此毫無不同。

在這種體製下,決定一個學者的地位和待遇的評定機製基本上是非學術的,起首要作用的是權力、人際關係等官場因素,輔以同樣非學術的工作量指標。這兩者之間還有著某種聯係,比如說,一個人很容易憑借權力掌握一些大型課題,讓別人去做具體工作,卻也計算入自己的工作量之中。課題立項是行政權力支配學術和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課題分級別,級別越高利益越大,不光經濟上如此,級別本身就直接意味著學術地位,重點課題負責人成為當然的學術骨幹,從而獲得其他各種利益。權力轉化為課題,課題又轉化為權力,形成了某種利益壟斷的格局。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學府不像學府,研究機構不像研究機構,學者不像學者,權力與學術嚴重錯位,學術氣氛淡薄。在許多人心目中,最佳選擇是做官,其次是成為官的親信,最倒黴的是與行政權力搞不好關係。人們紛紛把精力放在拉關係、立項目、弄錢上。出現了一批學界強人,手中掌握數目可觀的經費,掛著各種學術頭銜,不停地舉辦或參加各種學術名目的活動,卻永遠坐不下來認真做一點學問。比較本分的或這方麵能耐較差的人就隻好指望工作量了,心裏未必喜歡學問,隻把它當作獲取職業利益例如職稱、津貼、課題經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