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說一說為何對這本書感到意猶未盡的理由。作者的基本論點是,電視文化取代印刷文化,這是導致童年消逝的根源。中國當今的現實卻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孩子們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其實,作者自己曾談到,在印刷文化的範疇內,也有兩種不同的童年概念。洛克派認為:兒童是未成形的人,教育就是通過識字和理性能力的培養使之成形,變成文明的成人。盧梭派則認為:兒童擁有與生俱來的自發能力,教育就是生長,以文字為主導的現行教育卻壓抑了生長,結果使兒童變成了畸形的成人。不用多說,人們就會感到,盧梭的批評是多麼切合今日中國的現狀。因此,為了拯救中國孩子的童年,我們不但要警惕電視文化的危害,更要克服印刷文化的弊病,其極端表現就是我們今天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
2005年4月
談錢
一錢對窮人最重要
金錢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一個起碼的道理是,在這個貨幣社會裏,沒有錢就無法生存,錢太少就要為生存操心。貧窮肯定是不幸,而金錢可以使人免於貧窮。
不要對我說錢不重要。試試看,讓你沒有錢,成為中國廣大貧困農民中的一員,你還說不說這種話。對於他們來說,錢意味著活命,意味著過最基本的人的生活。因為沒有錢,多少人有病不能治,被本來可以治好的病奪去了生命。因為沒有錢,多少孩子上不起學,早早輟學,考上大學也隻好放棄,有的父母甚至被逼用自殺來逃避學費的難題。因為沒有錢,農村天天在上演著有聲或無聲的悲劇。
讓我們記住,對於窮人來說,錢是第一重要的。讓我們記住,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讓窮人至少有活命的錢是第一重要的。
二錢的重要性遞減
對於不是窮人的人,即基本生活已有保障的人,錢仍有其重要性。道理很簡單:有更多的錢,可以買更多的物資和更好的服務,改善衣食住行及醫療、教育、文化、旅遊等各方麵的條件。但是,錢與生活質量之間的這種正比例關係是有一個限度的。超出了這個限度,錢對於生活質量的作用就呈遞減的趨勢。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的身體構造決定了他真正需要和能夠享用的物質生活資料終歸是有限的,多出來的部分隻是奢華和擺設。
我認為,基本上可以用小康的概念來標示上麵所說的限度。從貧困到小康是物質生活的飛躍,從小康再往上,金錢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滿足就逐漸減弱了,直至趨於零。單就個人物質生活來說,一個億萬富翁與一個千萬富翁之間不會有什麼重要的差別,錢超過了一定數量,便隻成了抽象的數字。
至於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麵,錢的作用就更為有限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賴於心靈能力,是錢買不來的。錢能買來名畫,買不來欣賞;能買來色情服務,買不來愛情;能買來豪華旅遊,買不來旅程中的精神收獲。金錢最多隻是我們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但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能直接成為幸福。
三快樂與錢關係不大
以為錢越多快樂就越多,實在是天大的誤會。錢太少,不能維持生存,這當然不行。排除了這種情況,我可以斷定,錢與快樂之間並無多少聯係,更不存在正比例關係。
一對夫婦在法國生活,他們有別墅和花園,最近又搬進了更大的別墅和更大的花園。可是,他們告訴我,新居帶來的快樂,最強烈的一次是二十年前在國內時,住了多年集體宿舍,單位終於分給一套一居室,後來住房再大再氣派,也沒有這樣的快樂了。其實,許多人有類似的體驗。問那些窮苦過的大款,他們現在經常山珍海味,可有過去吃到一頓普通的紅燒肉快樂,回答必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