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錢考驗人的素質
財富既可促進幸福,也可導致災禍,取決於人的精神素質。金錢是對人的精神素質的一個考驗。擁有的財富越多,考驗就越嚴峻。大財富要求大智慧,素質差者往往被大財富所毀。
看一個人素質的優劣,我們可以看他:獲取財富的手段是否正當,能否對不義之財不動心;對已得之財能否保持超脫的心情,看作身外之物;富裕之後是否仍樂於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後麵這一點很重要。奢華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還會降低生活質量,使人耽於物質享受,遠離精神生活。隻有在那些精神素質極好的人身上,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這又隻因為他們其實並不在乎物質享受,始終把精神生活看得更珍貴。一個人在巨富之後仍樂於過簡樸生活,正證明了靈魂的高貴,能夠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七錢尤其考驗企業家的素質
財富是我們時代最響亮的一個詞,上至政治領袖,下至平民百姓,包括知識分子,都在理直氣壯地說這個詞了。過去不是這樣,傳統的宗教、哲學和道德都是譴責財富的,一般俗人即使喜歡財富,也羞於聲張。公開謳歌財富,是資本主義造就的新觀念。我承認這是財富觀的一種進步。
不過,我們應當仔細分辨,這一新的財富觀究竟新在哪裏。按照韋伯的解釋,資本主義精神的特點就在於,一方麵把獲取財富作為人生的重要成就予以鼓勵,另一方麵又要求節製物質享受的欲望。這裏的關鍵是把財富的獲取和使用加以分離了,獲取不再是為了自己使用,在獲取時要敬業,在使用時則要節製。很顯然,新就新在肯定了財富的獲取,隻要手段正當,發財是光榮的。在財富的使用上,則繼承了曆史上宗教、哲學、道德崇尚節儉的傳統,不管多麼富裕,奢侈和揮霍仍是可恥的。
那麼,怎樣使用財富才是光榮的呢?既然不應該用於自己包括子孫的消費,當然就隻能是回報社會了,民間公益事業因之而發達。事實上,在西方尤其美國的富豪中,前半生聚財、後半生散財已成慣例。在獲取財富時,一個個都是精明的資本家,在使用財富時,一個個仿佛又都成了宗教家、哲學家和道德家。當老卡耐基說出“擁巨資而死者以恥辱終”這句箴言時,你不能不承認他的確有一種哲人風範。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發展民間公益事業的條件也許還不很成熟。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成功的企業家所共同麵臨的:錢多了以後怎麼辦?是仍以賺錢乃至奢侈的生活為唯一目標,還是使企業的長遠目標、管理方式、投資方向等更多地體現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社會使命感,由此最能見出一個企業家素質的優劣。如果說能否賺錢主要靠頭腦的聰明,那麼,如何花錢主要靠靈魂的高貴。也許企業家沒有不愛錢的,但是,一個好的企業家肯定還有遠勝於錢的所愛,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業。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