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參與了編寫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工作,在比較歐美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時,那種羞愧感又湧上了心頭。我們的語文教材顯得簡單而淺薄,特別在內容上缺乏思想高度。
有一次,我與同窗好友劉胡權閑聊時,提到我們的語文教材問題,又提到我曾經有給中學生寫一本中國傳統哲學的書的念頭。他大為支持,說,大周,你來寫,我來幫你整理哲學資料。劉同學本科是思品專業,於中國哲學頗有造詣。他的支持堅定了我的想法與信心。於是我們擊掌為誓,要把這一想法付諸實際。
我們一邊查找和梳理各種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的資料,一邊構思書的情節。《蘇菲的世界》構思巧妙,引人入勝,我當時幾乎想用同樣的套路來寫,但終究覺得過於雷同不太好,就放棄了。我曾經想過用“穿越”的方式來寫,甚至為此看了好幾部“穿越劇”,又覺得過於玄幻,不適合我的想法。總之,我們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在整理資料和構思情節。
一日,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散步,看到人來人往的遊客,突然閃過一絲靈感:可以用遊學的方式來寫。大部分的中國哲學家都有後世紀念的場所,如故居、宗祠、廟宇、碑刻等,或者是當世所建的文化園、紀念館等。如果以老師帶著學生遊學的方式,參觀遊覽這些哲學家的故居、紀念館等地,老師現場結合相應的建築物、楹聯、碑刻等講解相關的哲學思想,既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又能使所要傳達的哲學思想有所依憑,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思考,還契合了現時教育部所倡導的研學旅遊的學習方式,一舉而幾得,何樂而不為?
於是,我與劉同學一起按照中國哲學史的順序,把相關的哲學家的紀念地找出來,再連成線,竟發現這條遊學線路十分契合曆史上中國文化中心變遷的路線。於是在選擇遊學點的時候,我們既考慮到這個哲學家的曆史地位,也盡可能地照顧到遊學的線路問題。我們開玩笑地說,今後如果哪個旅行社有意,也算是我們創造了一條新的文化旅遊路線。
一個陽光的午後,我坐在奧森公園的一塊石頭上,開始了《中國哲學之旅》的寫作。但由於平時工作也很是繁重,加之水平有限,寫起來斷斷續續。有一次到蘭州出差,還專門找到在《讀者》雜誌社當編輯的劉學成同學,請他幫忙寫了兩章內容。後因語文教材送審,日夜加班,為此還中斷了好長時間。好不容易完成了先秦部分,我把部分書稿托人送出版社人員請教。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李茹老師非常熱情,認為這個選題很有意義,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並鼓勵我完成全部書稿。
我為此很受鼓舞,把其他事情暫時擱置,專心寫作此書,又半年,才完成初稿。出版社又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經不斷修改,終成如今模樣。
憑著一個中學教師的情懷和熱情,以及一個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我不顧自身專業知識的欠缺和寫作水平的低下,寫成了此書,謬誤在所難免,貽笑方家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周穎
2017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