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比丘僧與靈虛子兩個,離了五蘊廟,料唐僧師徒得了劉員外象載經文,孫行者滅了機變心不使,自然路無阻隔。他兩個欣欣喜喜,得成了保護經文功德,一路前來,俱是本等莊嚴相貌。到了邊關,把關員役不肯放入,比丘僧乃說是唐玄奘法師靈山取得經文回還,官員聽了,隨飛騎傳報朝廷。
唐太宗聞知,親至望經樓上觀看,果見正西滿天瑞藹,陣陣香風,宛似神人擁護著一起人馬前來,正是唐僧與徒弟人役等牽著馬挑著擔。太宗同眾官一齊見了,即下樓相迎,唐僧忙倒身下拜,太宗攙起,又問行者、八戒、沙僧何人,三藏奏道:“臣僧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回朝,隻見洪福寺僧眾香幡迎接三藏到寺,三藏見幾株鬆樹,一顆顆頭俱向東,乃笑向行者說:“徒弟們,我當年出此山門,曾說此樹頭向東,我即還,今果然矣。”眾僧無不讚歎。
次早,三藏沐浴更衣朝見。太宗傳宣三藏上殿。賜墩旁坐,三藏謝恩坐了,教把經櫃擔包抬上禦階,拆開封皮,隻見祥雲從內起,瑞氣自天來。太宗龍顏大悅,乃問:“多少經數?怎生取來?”三藏一一把去時一路魔難,回來多年辛苦,及真經數目陳奏不差。太宗傳諭賜宴畢,即召在城大小僧眾,將真經演誦,要求個報應。三藏道:“真經不可輕褻,須要在座潔淨寺院,大建水陸道場。”太宗甚喜,即命當駕官擇了吉日,到雁塔寺搭起高台,與三藏談經。三藏方才展卷課誦,隻聞香風繚繞,半空中有比丘僧、優婆塞兩個,高叫:“唐三藏法師,聽我祝讚,你取經的功德,上報國恩,保皇圖億年永固,祝帝道萬載遐昌。可將真經謄錄附本,布散珍藏,不可輕褻,我兩個保護功成,回西去也。”三藏仰頭一看,方才認得,合掌謝道:“原來一路多虧了二位菩提保護也。”當時隨喜的大小臣工、僧尼道俗,個個合掌讚歎。真是:
聖僧努力取經編,往返辛勤廿八年。
去日道途遭怪難,回時經擔受磨煎。
妖魔總是機心惹,功德還從種福田。
三藏經文多利益,傳流無量永無邊。
卻說比丘僧名到彼與優婆塞法號靈虛,他兩個保護真經到了東土,乃一駕祥雲回到靈山,正遇著佛爺爺在雷音寺講經說法。兩個上前禮拜道:“弟子前奉金旨,保護唐僧經文回國,今已進奉唐君,藏貯福林,永揚至教,特複繳音。”如來道:“汝二人功果已成,但唐三藏前世原喚金蟬子,隻因不聽說法,輕慢大教,貶其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苦行求取真經,廣濟東土眾生,功勞不小。比丘僧,汝可速駕祥雲,把他師徒引到靈山,同證佛位。”
比丘僧領了如來金旨,即駕五色祥雲,到於東土。此時唐僧正習靜洪福寺,行者、八戒、沙僧俱要辭了師父,各去參禪。忽然比丘僧捧如來金旨,宣三藏師徒到靈山受封成佛。三藏不敢有違,但看他師徒駕雲起在半空,頃刻到了靈山。禮拜世尊畢,向諸賢聖眾合掌稱念,隨班列於佛位。這正是:
萬卷真經一字心,莫教自壞被魔侵。
何勞萬裏勤勞取,不必千方設計尋。
報我四恩端正念,任他六欲不能淫。
甚深微妙能開悟,自證菩提大覺林。
此時三藏成了正果,行者、八戒、沙僧俱各歸真,龍馬還原,靈山大慶龍華勝會,善功圓滿,萬有吉祥。你看那:
鸞嶺祥雲縹緲,雷音寶刹輝光。極樂世界永傳芳,好一個金蟬和尚。
於是大眾合掌誌心稱念: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菩薩,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坐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佛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總批
除了兩個老和尚,都是妖魔,此語大可尋味。究竟兩個老和尚亦是妖魔也。請問哪個不是妖魔?
曰亦派妖魔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