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破解你的思維遊戲(1)(3 / 3)

何止如此!我是在一個課上認識他的,那個課上,我們學習用感覺去感受每一個靠近自己的人。我發現,有的人靠近我,我能感覺到一種熱或溫暖;有的人靠近我,我會覺得有點冷;有的人靠近我,我會時而覺得冷時而覺得熱。這位仁兄靠近我時,我隻感覺到一陣陣“陰風襲來”。

我還不夠敏感,更敏感的一個哥們兒和他談話後,莫名其妙地晚上做噩夢,夢見一個歹徒拿著刀子躲在黑暗中,他想將這個歹徒拉到陽光下,但他的手伸過去後,對方卻變成了骷髏。

這麼可怕的心念,還心想事成,多麼可怕!

我們的確都渴望心想事成。對此,許多哲人都說過,這是因為,我們會認為任何一個心念都是“我”。我們都如此自戀,所以渴望所有心念都實現。

假若真是如此,那我們真的不過是一個囚徒。這,真的是你的渴求嗎?

10.突破思維的心魔

思維永遠不會找到解決方案,它也不會讓你找到解決方案,思維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摘自芭芭拉·安吉麗思的著作《活在當下》

我有一位朋友失戀了,她很痛苦。不過,失戀後她最糾結的,是她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說這件事。一直以來,父母急著要她結婚,現在她失戀了,估計他們會很失望。

這樣糾結了幾十天後,她終於下定決心,在一次家庭聚會時,將失戀的事情向父母坦承了,沒想到,他們的反應都很簡單。父親說,人生就是如此,失戀未必是壞事;母親則說,她一直對那個男人不怎麼看好,分了就分了吧。

類似這樣的事情,估計每個人都遇到過,而這樣的事情,其實藏著很深的道理。

一天,東莞的太極拳高手鄧虹嶸來到我的工作室。他不僅是功夫高手,靈性方麵的修為也很高。期間,我們談起我的一位來訪者。

這位來訪者聽了我的建議,非常努力地去做感受身體的練習。通常,我的建議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次序感受整個身體,但她做了修改,隻感受手和腳。她還覺得,隻是感受手和腳太簡單了,於是加了一點改進,一邊感受一邊想象每個手指、腳趾像小樹苗一樣會緩緩長大。

她每天都會做這個練習,而且一天會做很多次,結果她麵對事情時越來越鎮定,好像真的有了一個空間籠罩在她身邊,令她任何時候都能和問題保持一點距離,從而可以比較自如地去觀察這個問題。

這樣持續做了一個多月後,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是一隻鳥,但不會飛,和很多同樣不會飛的鳥擠在一塊岩石上。這塊岩石太擁擠了,她被擠了下去,但就在從岩石上跌落下去的時候,她突然發現自己有翅膀,而且可以振翅飛翔……

做了這個夢後,對於一個困擾了她3年的問題,她有了全新的感受。以前,她覺得那個問題像一個巨大的鍋蓋,把她罩住了,令她動彈不得。現在這個問題雖然還在,但卻像是一個圓球,可以被她捧在手中,細細觀看。

為什麼做感受身體的練習會有這麼好的收益呢?一直以來,我的理解是,做這個練習可以將注意力從思維上拿走。思維總是繞圈子的,它就像“現代小說之父”卡夫卡的小說裏所寫的那種感覺--你希望抵達一個目的地,但你卻走在迷宮裏,而且這個迷宮其實根本沒有路可以抵達目的地。但是,一旦你不再在思維上糾纏,這個迷宮就會自然消解,這時你會發現,這個目的地就在你身邊,你已抵達那裏。

更直接的說法是,一旦將注意力從思維上拿走,從身體通向靈性的通道就會打開,而答案,總是經由這個通道而來。

對此,鄧虹嶸老師有更細致的理解。他說,每一個思維都有生命力,而這些有生命力的思維其實可以稱為“心魔”,它們一旦生成就不甘心死去,所以會用種種花言巧語誘騙你聽從它。如果你隻是去思考,那麼你就會陷入心魔中,無法找到答案。譬如我這個來訪者,她以前麵對那個問題時,總是在思考,結果她思考了3年卻一步都動彈不得。

心魔是虛的,但是,身體是實的。鄧老師說,當我們將注意力從思維轉移到身體上時,其實就是離開了虛妄的世界,而進入了實在的世界,這時,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你每走一步都很紮實。

這個道理,也可以延伸到我那位失戀的朋友身上。如果她隻是在思考,那她其實就是陷入了心魔所編織的虛妄世界,但當她在家庭聚會時將事情袒露給父母聽,她就是在真實的世界裏,和真實的父母打交道,而她也發現,這個真實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世界完全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想得太多真不是一件好事。

心很擅長編恐怖故事

在做心理谘詢的過程中,我發現,無數人都是在思維中打架。在思維中,去向這一方不行,去向那一方也不行,自己無法決定到底該如何做。並且,這些思維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我們對固定模式的執著,美國“碼頭哲學家”埃裏克·霍弗在他的著作《狂熱分子》中有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