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讓你的身心重歸流動(2)(2 / 3)

25.找回失去的自我

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摘自張德芬經典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

跟史蒂芬·吉利根學催眠時,一天課上,他讓我們每兩個人一組做一個練習,核心程序如下:

一、兩人相對而坐,放鬆,感受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內在鏈接。

二、想象打開自己,與同伴鏈接。

三、兩人輪流使用下麵的句子,用同一種步調,表達自己的覺察:

現在我覺察到我看到了……

現在我覺察到我聽到了……

現在我覺察到我感受到……

四、使用以上句子進行數輪表達,感覺進入催眠狀態後,使用最簡單的句子輪流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意象,譬如一人說“微風吹過”,另一個人說“秋天的樹葉”……

這個練習若進行得比較好,兩個人心中湧現的意象和感受會越來越接近,甚至會完全一樣,而兩個人也逐漸融為一體。

練習結束後,一個同學說,她的感覺好極了,希望能繼續下去,但她的男性夥伴進行了四五分鍾後就匆忙結束了。練習結束後分享彼此的感受時,她的夥伴說,他也覺得不錯,但他突然間擔心自己愛上她,一時有些慌亂,所以就想結束了。

對此,吉利根回答說,親密關係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距離,否則,一方或雙方會擔心,如果被吞噬了怎麼辦?

要防止這一點發生,最重要的一點是,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當發現與自己失去鏈接時,要有意識地回來。

要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這一點,是吉利根在課上不斷強調的。課後分享彼此的感受時,多名同學對我說,這也是自己在吉利根老師的催眠課上最大的收獲。自己未必能在持續12天的課程中成為一名催眠師,而且自己也未必想成為一名催眠師,因為很多人來到這個課上,初衷不是為了助人,而是為了自助,僅僅能養成這樣一個意識--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就已經可以令自己受益匪淺了。

其實,這也是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的關鍵所在。因為,假若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鏈接,我們就會拚命與別人去鏈接,別人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將遠遠勝於自己。對於這一點,我們很容易會說“因為我愛你”,但這種愛常是幻覺,是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鏈接後,將愛人當成了自己,失去愛人,就意味著失去自己,所以我們會對愛人特別執著。

這個道理,一切社會關係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現。你或許會有感覺,那些一心想討好你的人,你反而會討厭他,想遠離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人好像是撲上來與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個沒有自己的人,而且他還將你當成了他自己,他將自己的生命重量掛在了你身上。

那麼,什麼是與自己取得鏈接呢?怎樣可以與自己取得鏈接呢?

首先,我們需要將焦點調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點是,多數人的焦點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數人找心理醫生,一開始在心理醫生麵前談論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親人,最常見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

碰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幫來訪者調整焦點,讓他多談自己,多使用“我……”的句式,而少使用“你……”的句式。這個工作可有意地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明確要求來訪者使用“我……”的句式,也可以無形中引導來訪者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將自己的焦點對準在來訪者的感受上,當來訪者談別人的時候,他會不斷去問,“當這件事發生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更精細的感受是什麼”。

隻這樣問還是遠遠不夠的,心理醫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覺察能力。心理醫生對自己的感受的覺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細致入微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或通過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來訪者對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請聆聽拖延行為背後的聲音

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尤其在工作上,拖延得一塌糊塗,沒有完成的工作已累積成山,雖然公司老總很包容他,但他自己極度內疚。他來到我的谘詢室,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幫助他改掉拖延的習慣,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所以,第一次谘詢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拖延,談論自己的內疚。但是,當我聽他講話時,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種疲憊,非常非常的疲憊。於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我對他說,我聽你講話時,感覺非常累,你感覺怎麼樣?

聽我這樣說,他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好一會兒後才說,的確,他有這種感覺已經很長時間了,但他一直不想承認這種感覺,他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

按照吉利根老師的說法,這位來訪者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是頭腦層麵的意識,而累,是身體層麵的意識。身體層麵的意識,要遠比頭腦層麵的意識更為真實。頭腦能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與身體一致,而假若頭腦和身體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話,那麼遲早一個人會發現,他的身體拒絕接受他的頭腦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