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的理論和看法有無數種,其中任何一種,假若有人對你說,這是唯一的真理,這是唯一的路。那我的理解是,這是一種強加,而且這會損害你自己的覺知力。其實,很多思想之所以能控製很多人,關鍵就在於這種強加,那時這種思想就是一種極端主義。相反,一旦允許對這種思想進行反思,信奉者都是自由地接受,不信奉者也不必被排斥甚至被殺死,那時自由和寬容就會產生,而信奉者也會是真正的信奉者。
任何一個理論都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價值就在於,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個感受都會打開你的一扇門,讓你更深地發現自己。
所以,千萬不要迷信任何理論,一個好的理論自然有一個體係,但這個大廈是靠不住的,它的價值不是讓你膜拜,那樣你會迷失自己,它的價值在於幫助你喚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個感受都會點燃你自己。
首先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我很想給出這樣一個教條。
從高中開始,就不斷有人問我,武誌紅,你累不累啊,整天思考這麼多?在中德班學習時,班裏有一個好朋友,我們整天在一起探討彼此的發現。有一天她對我說,你很奇怪,你有那麼多矛盾的想法,卻為什麼沒得強迫症呢?如果換成別人,這真的就像是強迫症的表現。
現在想來,那麼多人的問話和我這個朋友的納悶,的確有他們的道理。如果我真的隻是在思考,那麼這真的會得強迫症。
但是,我的思考其實首先是為我的感覺服務的,思考總是第二位的,而感覺是第一位的。
一些重大的突破,總是先有一種感覺產生,然後內心中會升起一個念頭,而圍繞著這個感覺和念頭,我會再做一些思考。這樣的“思考”,是不會得強迫症的。其實,強迫症的真正核心內容是,“內在的父母”的聲音拚命打壓“內在的小孩”,而“內在的小孩”的聲音微弱到似乎聽不見了,這時思考就會脫離身體成為一種純粹的思考。
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這時思考就是一種打架,A似乎有道理但不對,-A也似乎有道理但也不對,結果哪裏也去不了了。
向內打開一個通道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這是我一再強調的。但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為當你真正做到尊重一個感受時,這種感受就會融化掉,接著更深一層感受就會產生。並且,這似乎會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最終你會抵達非常神奇的境界。
一位來訪者的問題是,她太容易憤怒了,她希望改變但又控製不住自己的憤怒。那麼,她首先可以尊重這個憤怒的存在,然後看一看,這個憤怒是什麼。
這樣做時,她發現,憤怒並不是全部。其實,憤怒產生前,先有一份悲傷發生,這個悲傷是更深的存在,而憤怒是為了防禦這個悲傷的。
再接下來,就可以去尊重這份悲傷的存在,並去覺察它。但是,這樣做的時候,她會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恐懼。那麼,這種痛苦和恐懼也要尊重,不必非得說,“覺察悲傷”就是真理,你必須這麼做才對。
實際上,將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對,將另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錯,正是問題產生的原因。當將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對時,我們就允許它出現在意識層麵,而當將另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錯時,我們就會不允許它出現在意識層麵,而將其壓抑到潛意識中。
更進一步,當將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絕對正確,而將另一種感覺或看法視為絕對錯誤時,就會導致極端主義產生,這時就會導致極度的壓抑,人性就會被嚴重扭曲。三綱,如果隻是比較輕度的存在,那麼它們就是挺不錯的東西。海靈格發現,假若一個家庭做到“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時,這個家庭就比較平衡而穩定。相應的,假若一個社會做到“君為臣綱”時,自然也會比較穩定。
但是,假如將三綱視為絕對正確,將孝道和忠君提升到無與倫比的高度,那麼,非常嚴重的分裂就發生了。三綱絕對正確的基礎其實是,君是完美的,父是完美的,夫是完美的,那樣臣、子和妻才會心甘情願地追隨。但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所以,百分之百心甘情願的追隨也不可能會發生,作為臣子、孩子和妻子一定會有種種不滿。這時,假若這些不滿不被允許發生,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相反,它們會有更可怕的存在--它們以種種扭曲的方式存在於潛意識之中。
並且,潛意識中的扭曲的存在,會妨礙一個人感受到真正的愛意。一個孩子可以對父母行為上好到頂點,但在睡夢中,他可能會對父母咬牙切齒。一個妻子可以在行為上做到近乎完美,但她可能會有虛無感,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就算不想做一個徹底的證悟者,而隻是想擁有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我們也需要向內打開一個通道,與深藏於內心深處的愛意相連。要做這個工作,不是去倡導種種偉大的道理,而是去尊重真實的感受,這樣做時,心就會像蓮花一樣逐漸盛開。
我聽過很多故事,從中發現一個共同的道理:假若一個人對本應該摯愛的親人有著不滿、憤怒甚至仇恨,那麼,允許不滿、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湧動,允許它們在一個不被批評的空間內存在,這些所謂負麵的情緒會融化消解,最終愛意會再次流動,而那時的愛,就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