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個謎團始終讓我不解:如果手術刀有魔力,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臉部煥然一新卻始終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還發現很多人有“虛構之醜”,在他和其他旁觀者看來,當事人相當漂亮,但當事人自己卻堅定地認為自己很醜,所以一定要整容。
這些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馬爾茨逐漸明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朧朧、不甚分明,甚至一個人的意識根本沒有覺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就在那裏,完完全全,纖毫畢現。
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麼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
這些關於自己的看法,大多數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曆、我們的成與敗、我們的榮與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曆,而無意識地形成的。
對於一個人而言,一旦某種對自己的想法或信念進入這幅圖像,它就會變成“事實”。我們並不質疑它的正確性,而是頭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動,就像它是真的一樣。
自我意象會控製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對你來說很難,哪些事很容易,甚至會決定別人對你有何反應。其確定性和科學性,就像一支溫度計控製你家中的室內溫度那樣無可辯駁。
重塑自我意象是關鍵
所謂自我意象,其實是馬爾茨自己對“人格”或“自我”的另一稱呼。仔細看來,他關於人格的這個定義,和其他很多哲人的定義是非常類似的。
羅傑斯對“自我”的定義是:自我就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
在我的理解中,關於“自我”的一切內容都是先在關係中發生的,即,先是“我”與某個人發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將這個事情所帶來的一切體驗當成了“我”的一部分。於是,先是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最終,“我”也接納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上一段中提到的“某個人”對“我”而言越重要,出現得越早,他對“我”的影響也就越大。
例如,假若父母在自己6歲前不斷地否定自己,那麼,不可避免的,我對自己會有一個消極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這個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馬爾茨所言,“它就會變成‘事實’。我們並不質疑它的正確性,而是頭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動,就像它是真的一樣”。
馬爾茨的《心理控製術》這本書,乍一讀很像是成功學,而其理論又像是勵誌電影《秘密》的翻版,但其實不是。它們盡管看上去都在說“心想事成”,但《秘密》以及成功學都過於簡單,其創作者讓我們以為,隻要我們不斷去做“積極想象”,就可以得到成功的人生。
馬爾茨強調,僅僅說“一切存在於你的頭腦,你認為自己行就一定行”是不夠的,這種說法簡直是對人的傷害。
他舉例說,自我意象中認為自己“胖”的人總是無法減肥並保持體形,無論她怎樣有意識地想盡一切辦法與這種自我意象對抗,結果總是徒勞。你無法做到長時間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暫地逃避,也會立即產生“反彈”效應,就像一個橡皮筋,在兩個手指之間伸長,但稍一鬆懈就會恢複原狀。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那麼無論動機多好,意誌力多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即便機遇來臨,他也會失之交臂。
馬爾茨認為,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基石或基礎,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為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是以它為基礎而建立。結果,我們經曆似乎總是證明並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這也是我屢屢強調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念頭,就會驅使自己去實現這個念頭,因為,我們無意中會認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或更準確的說法是,這個念頭就是“我”的一部分,我要捍衛這個念頭,就等於捍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