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你的身心重歸流動(7)(2 / 3)

譬如,假若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結果這個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會有“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而他為了捍衛這個自我意象,成績會一塌糊塗,這反過來又成了支持“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的證據。不僅如此,父母一方麵會難過,同時也會有一種不容易覺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失敗者,你看我沒說錯吧”。

所以,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關鍵不是去做積極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馬爾茨認為:“‘成績或掙錢能力’建立在某種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難以覺察的思維模式之上,它一旦改變,你就能從中解放出來,從而更有效地開發自身潛力,並得到與此前具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MJ:自我意象的產物

傑克遜的故事也一樣符合這個道理,這不僅從消極的方麵可以得到驗證,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麵得到驗證。

傑克遜不接受自己本來的麵貌而整容,這意味著,他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自我意象是“我是一個醜孩子”,而他的人生似乎也的確驗證了這一點。他不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他討厭從自己的本來麵目上看到暴虐父親的影子。這顯然是一個心理問題。真不知道,假若傑克遜去找馬爾茨整容,馬爾茨能不能幫他重塑自我意象,從而擁有不同的人生。

傑克遜在音樂上的成就,也是他自我意象向外展現的結果。譬如他的唱片《Thriller(驚怵)》之所以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唱片,一個重要原因是,傑克遜希望這張唱片能創下世界紀錄。

在自傳《太空漫步》中,傑克遜寫道:

每當看到夕陽西沉,我總是在太陽消失進地平線之前靜靜地說出我心底的願望。就好像太陽能夠帶走我的願望一樣。我總是剛好在最後一縷光線消失以前許願。這不僅僅是一個願望,也是一個目標,在自覺不自覺中它就變成了現實。

我還記得有一次,昆西、羅德·坦珀頓和我在錄音室裏製作《驚怵》。我正在玩彈球遊戲,這時,他們中的一個問我:“如果這次我們做得還不如《瘋狂》成功,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我感到很不安,甚至覺得他們根本就不該問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們,《驚怵》必須超過《瘋狂》,我要讓它成為有史以來銷售量最大的唱片。

我認為我們都有很強的能力,但我們沒有充分發揮我們所有的智力,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我知道我們一定能使《驚怵》成功,我們有那麼多才華出眾的人來出謀劃策,我們能做任何事情。《驚怵》的最後成功實現了我的夢想,它成了迄今為止銷售量最大的唱片,“吉尼斯世界紀錄”還把這個消息登在該書的封麵上。

把目標交給潛意識

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而我現在認為,宇宙或上帝是非常慷慨的,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問題是,你是否真的隻有這樣一個願望?

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願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麼。

馬爾茨關於潛意識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他反對“潛意識思維”這樣的概念,他認為潛意識是一個純自動機製,沒有思維能力。但是,潛意識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動幫助你實現目標,就像巡航導彈的目標追尋機製,隻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製導係統就會幫助你接近並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並不真正追尋它。或者說,這個目標與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確的說法是,你的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例如你可能一方麵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麵的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麵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麵卻說,“我低人一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