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第一定律——dT>0(1 / 2)

說的是,當你達不到最優時,你該想什麼補救辦法。當你打了1個補丁,就要再打100個補丁。當你打了100個補丁,你就需要再打1萬個補丁。

經濟學可以很簡單,簡單到隻要一個公式:dT>0。經濟學也可以很複雜,“地心說”曾經在地球儀上套了46個光圈,來修正學說的誤差。今天的情況也差不多。

交易的價值

一個蘋果換一個梨,能有多大的增益性?再怎麼算,也不會超過蘋果價值的110%。可是,如果我買的是阿拉斯加大螃蟹和厄瓜多爾白蝦呢?你總不能遊去阿拉斯加捕魚吧。再退一步,你想把這些海鮮通過飛機和萬噸輪船運回國,可就算你的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造一艘船來運輸,還是要借助他人的勞動。

這就是貿易的力量。薩繆爾森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承認,商品從製成到最終交到消費者手中,要差4倍的距離。也就是在人類生產中,25%是製造,75%是貿易。“倒買倒賣”才創造了財富的大頭。但是,貿易仍然不是“交易”。交易是一個更廣義的詞。譬如你要不要購置機器開廠創業,這是一筆交易。更廣義點,一個人要不要出售自己的8小時勞動力,換取雇主的一份工資,這也是交易。連“勞動”的本身都是交易。

如果放大到廣義的“交易”層麵,可發現人類幾乎一切的財富全都是靠交易而來,交易占到了生產力的99.99%。據說有人統計過,一個5萬人的小鎮的生產能力產出是5萬個分散生活在原始森林裏的野蠻人的1萬倍,盡管每個野蠻人比你單兵素質更強。所以在現代社會裏,“大生產,大分工,大交換”的力量十分巨大。

交易才是最重要的。

交易是微觀量

一說到“大生產,大分工,大交換”,很多人立刻想到了指點江山、高屋建瓴的豪邁,抑或造一百幾十層的環球貿易中心。

正好相反,dT>0,交易是微觀量。

微觀健康,宏觀才能健康。交易是微觀量。在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微的領域,隻要你有心,都能增加交易,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一般認為,因“交易”而產生的財富,至少是“勞力”的1萬倍。

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更好的製度設計。我們嚐試了多種社會製度,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我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國富民強的解決方案,卻是簡單而清晰的。

其實這件事的解答,十分簡單,隻要一個公式就夠了:dT>0。

如何使得國家富裕:交易。

如何使得國家更富裕:增加交易。

如何使得國家大富裕:最大程度增加交易。

交易創造財富,交易就是財富的本身。如何使得國家強大,人民富裕,橫掃東南亞:增加交易即可。

任何一個角落交易增加了,國民財富都會增加,都會國富民強。

說的是,當你達不到最優時,你該想什麼補救辦法。當你打了1個補丁,就要再打100個補丁。當你打了100個補丁,你就需要再打1萬個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