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關聯的還有人心和道心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自天理或者性命之正,而人心則出自形氣之私,主要是指餓了吃東西,渴了喝水之類。他認為,雖然聖人不能夠做到無人心,但是不以人心為主,主要以道心為主。他認為人心和道心兩者之間既有矛盾,也有關聯。因為道心需要通過人心才能夠安頓,所以說道心和人心之間的關係是主從關係,人心必須聽從道心。
由此可見,朱熹從心性方麵出發,主要探討天理人欲方麵的問題。他認為人心都有私欲,道心才是天理,所以他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但他並沒有否定人對正當物質的欲望,而是反對超出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即反對佛教提倡的無欲。
朱熹的哲學體係當中不乏一些關於美和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一種美感的形式,同時也是道德的善。他認為美是外在形式和內在道德的統一,在此基礎上,他又更進一步地探討了有關文與道、文與質的和諧統一。
此外,朱熹還多次提到了關於“樂”的問題,他將“樂”和“禮”聯係在一起,並且將樂納入了禮,用此來維護統治秩序。朱熹在“文”和“道”的關係認識上,以及哲學思辨的深度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前人的認識。他對《楚辭》和《詩經》也有很深的研究,這表現出他對審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朱熹是我國封建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理學”方麵主張“三綱五常”,用馴化百姓的方法來實現封建社會的統治。他的這種體係的形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所提出的“理學”讓中國文化更加重視倫理和道德,也將我國傳統文化精神推向了另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十分複雜的文化效應。他所主張的學術思想,在我國元明清三代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成了我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讓我國封建社會的意識更加完備。
象山心學與朱陸爭辯
陸九淵生於1139年,卒於1193年,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曾經做過地方官吏。他是唯心主義者,主張本心具有善和美的道德,他認為服從封建秩序就是服從本心。雖然他說自己是繼承了孟子的道統,但是總體來看他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更大。
陸九淵的思想體係當中主要以“心即理”為主,所以被人們稱為“心學”。他認為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是指宇宙空間,所以可以稱為“宇”,而千百年的曆史代表著時間,所以稱為“宙”。他覺得在宇宙當中,心和理是統一的。他反對朱熹的心與理為二的說法,他強調心和理是合一的,理不在心之外,而是在人心裏,隻有人的心活動,才能夠感知世間的萬物,才能夠知曉萬物的理。
雖然陸九淵一直反複強調心理是合一的,但是他也提出必須通過人心的活動,才能夠意識到理的存在,後來演變成了王守仁所提出的“心外無理”。他認為聖賢之心與自己提出的心是一致的,隻不過聖賢之心提出的時間比他早而已。他自認為自己是孟子的心學繼承人,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主觀唯心論者。
陸九淵一直強調心理合一的說法,但是在哲學範疇當中,心和理是不同的。為了能夠弄清楚“心即理”的命題,他在自己的學說當中對“理”的範疇定下了三層含義。首先,他認為“理”代表宇宙本原;其次,他認為“理”是自然和社會的總規律;最後,他認為理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倫理、製度的最高標準。同時,他還將心的範疇定下了三層含義。首先,他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其次,他認為“心”是人的道德觀念;最後,他認為“心”是宇宙的本原,這一點與“理”是一致的。
在陸九淵的哲學體係當中,他認為理和心都是宇宙的本原,同時也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本體,由此他推論封建倫理道德存在於天地之間,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陸九淵的認識論和修養論都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他認為想要了解宇宙的奧秘,不需要向外追求,隻要向內反省就可以,能夠做到認識本心就可以獲得宇宙的知識和道德修養。他還認為本心是上天賜給人的,所以無論是認識上還是道德上,都需要自存本心才行。他覺得本心就是真理和自我認識,同時本心也是至善和自我覺悟。
陸九淵嘲諷朱熹的學問。他表示自己的學問雖然看上去比較簡易,但是同樣可以長久堅持。他認為本心是在內不是在外,所以他想要培養人們對封建主義思想的信心。他提出,如果人的本心不明確,那麼學的知識越多,人的錯誤就越多。
陸九淵提出的格物是指加強人的封建道德教育,並不是讓人多讀書。他所提出的自存本心的方法,其實都是從佛教禪宗中演變而來的。可是陸九淵卻認為他所提出的哲學理論與佛教完全不同。縱觀他的哲學理論,基本上都與封建社會倫理關係有關,他所提出的哲學理論與韓愈等人所提出的哲學理論十分相似。
因為宗教形式的哲學理論一直被人詬病,所以陸九淵並沒有將自己的哲學理論用宗教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權力。
所謂的朱陸爭辯是指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爭辯,他們二人所主張的哲學理論是相對立的。朱陸爭辯對宋、明兩代的理學家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他們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主觀唯心主義,另一派是客觀唯心主義。從1176年開始,他們之間的爭辯演變成公開形式的爭辯,隨後他們又對無極和太極的問題展開爭辯,到1190年,兩個人的爭論一直都沒有達成一致,雙方各持己見,他們的爭辯具體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