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代的近代哲學思潮(2 / 2)

他認為隻要將曆史事實作為出發點,探求曆史的規律就可以找到真理性的認識,由此看來想要認識真理,必須從總結曆史和研究曆史著手。但是,對於曆史並不是誰都能找到真理性的認識,想要尋求真理性的認識必須借助精神和理性的力量才行。他認為無論是研究曆史還是記錄曆史,都是一份神聖的事業,所以不能夠隻依靠操作語言對曆史人物做出褒貶。

他認為想要研究曆史,首先要掌握充分的曆史資料才行,曆史研究要以事實作為依據。曆史資料與曆史資料之間一定要有所聯係和規律,想要研究曆史必須善於從資料裏尋找資料之間的聯係,就像人們在看戲一樣,無論演員們表演成什麼樣子,作為觀眾都要保持冷靜的觀賞態度,做出正確的評價。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夠研究出曆史的規律,才能夠受到尊重。

龔自珍的理想是平均主義的大同世界,所以他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社會曆史的發展規律。他所提出的“道”不僅含有理想的意義,還具有規律的意義。他的理想原則包括意誌和願望,而且他認為曆史規律是不會根據人的意誌發生轉移的。

循環論觀點是我國古代哲學的特點,在我國還沒有接受西方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之前,中國人幾乎是沒有進步觀念和發展觀念的,而龔自珍同樣如此。雖然他沒有提出發展觀,但是他卻崇尚變化,他認為曆史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對未來的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到社會改革當中,他渴望通過改革實現自我價值,這也表現了他追求心靈自由和人性解放。

想要改革一個時代,必須湧現出一些變法方麵的人才才行,可越是瀕臨衰亡的國家,越是阻礙了人才的成長,所以龔自珍在主張改革變法的同時,也不斷呼喚人才產生,他抨擊腐敗的社會製度。

龔自珍認為自己正生活在一個衰世當中,君主周圍的文武官員都沒有才能,學校裏也沒有有學問的人,在農村也沒有能幹活兒的農民,在工場裏也沒有能工巧匠,市場中更沒有精明的商人,即便是一些犯法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情也都是低水平的,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社會。他認為原本人們並不是沒有才能的,而是當社會中出現了有才能的人,他們的思想就會立刻被束縛起來,才能也被扼殺掉。

他提出,能夠扼殺人的才能的方法有很多,不僅可以從肉體上進行扼殺,還可以通過道德文章和功名利祿方麵來扼殺人才,後者扼殺人才的方法是無形的,所以很難被人們察覺出來,人們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也是這種無形的扼殺方式才能起到強大的扼殺作用,將人的精神世界摧毀。龔自珍所提出的“心力”,正是對這種扼殺方式表現出的深切感受。

正因為龔自珍覺得這個衰世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所以他想要改變這種可悲的社會狀況,於是他提倡變法,並且呼喚人才。他對人才的呼喚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從他的著作《病梅館記》中就可以充分體現。書中的內容表現出龔自珍對當時的社會規範十分不滿,希望能夠解放自由。他的思想是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起源,對我國哲學史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