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爾特繼承了文德爾班的價值哲學思想,認為自然科學使用的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也就是普遍化的方法,是為了發現自然界中的“規律”“齊一性”“共相”“不變的形式”等。所以,唯有社會曆史科學才可以達成實在,因為它使用的是個別的方法去探究具體的、特別的曆史事件,以及真實存在的事物。
威廉·詹姆斯與“徹底經驗論”學說
威廉·詹姆斯主要研究心理學,他創造了“徹底經驗論”學說,這使他在哲學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哲學興趣主要包含科學和宗教,在科學上,醫學思想促使他偏向唯物主義發展。詹姆斯為人親和,受人愛戴。他從他的清教徒家係中保留了善的信念,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有善良的行為。當時新教徒與舊教徒處於對立的局麵,總的來說,威廉·詹姆斯是一個新教的自由思想家。
1904年,詹姆斯發表了論文《“意識”存在嗎?》,文中首次提出徹底經驗論的學說。這篇文章旨在對“主體、客體關係是根本性關係”的觀點進行否定。主體就是指實體或者認識者,客體就是另一個實體或者被認識的事物。被認識的事物包含物質、永恒的本質、心靈或者是處於自意識中和認識者的同一。在普遍公認的哲學思想中,一切事物和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存在緊密的聯係。如果否定主體和客體的差別是基本的差別,那麼就要重新考慮精神和物質的不同、傳統的“真理”等。
在詹姆斯看來,意識是一種非實體,意識構成了世界,是一種原始的純粹經驗。純粹經驗的兩個部分之間構成的特殊關係就是認識作用,純粹經驗能夠給人們提供反省的材料,推動生命流轉。詹姆斯使用“純粹經驗”這個詞,不自覺地體現出他的思想傾向於貝克萊的唯心論。
詹姆斯還認為,觀念隻要幫助人們與自己的經驗產生好的結果,那麼就是真實可信的。他還認為,如果假說對生活有用處,就可以接納它。“真”是產生於觀念的事,事件使觀點成為真的。按照主智主義者的觀點,真觀念要與實際相符,才是正確的。如果關於神的假說能夠使人感到滿意,是有用的,那麼這個假說就成真。這使得神的地位下降,人們隻記得神的信念,以及信念所帶來的影響,所以這種對宗教實用主義的觀點受到教皇的駁斥。
詹姆斯指出,實用主義最早由C.S.皮爾斯提出。皮爾斯認為,假如我們要清晰地思考某個對象,就需要觀察這個對象包含的事物,以及產生的實際效用。針對這個觀點,詹姆斯提出哲學的任務就是為了弄清何為世界之真理。
詹姆斯的學說試圖以懷疑主義作為基礎,建立一個核心為信仰的上層建築。這需要依靠謬誤,而詹姆斯認為謬誤產生於忽視一切超人類的事實。詹姆斯把貝克萊派的唯心主義和懷疑主義結合,用信仰神來取代神,但這體現了近代大部分哲學中主觀主義的謬誤。
約翰·杜威與《學校與社會》
約翰·杜威出生於1859年,是美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哲學家、研究教育學的人、探討美學的人和分析政治理論的人。1899年,杜威的著作《學校與社會》出版,裏麵彙集了他對教育學、學派思想的觀點,是他影響力最大的著作。
從哲學方麵看,杜威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批評過往的“真理”概念,這個批評在他的“工具主義”理論中也有所展現。杜威的興趣主要是生物學,他認為思維是一種進化過程。杜威青年時期受黑格爾哲學影響,但是黑格爾的思想在他的哲學思想中地位不高。在他看來,一切實在都具有時間性。
杜威把信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好的,另一種是壞的。信念有時是好的,有時是不好的。不完美的理論優於之前的理論,卻不及後來的理論。信念好壞與否,取決於擁有這個信念的有機體對進行的活動後果滿意與否。
杜威的一些思想被認為與一直以來的常識背道而馳,是因為他在形而上學觀念中沒有堅定“事實”,沒有辦法容納“事實”。他承認天文學上宇宙的存在,但沒有重視這個觀點。他的哲學屬於權能哲學,和尼采的權能哲學不同,他認為社會的權能非常寶貴。相比於這種權能至今受到的束縛,人們支配自然力量的新能力更使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