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2 / 3)

淩康今晚比誰都高興,他和每個人打招呼,因為客人的來源不一,他有大部分都不認識。事實上,今晚的客人,彼此不認識的太多了。但,他們都很開心,在主人如此殷勤的招待下,怎能不開心?喝著那麼名貴的“雞尾酒”,怎能不帶著醉意?淩康被人潮都擠得出汗了,他就舍不得走出客廳去透透氣,就舍不得把眼光從巧眉身上移開。天哪!她笑得多美!她對答如流,她舉動輕盈……怎能相信呢?這就是巧眉,真的是巧眉?

在客廳一角,淩康親耳聽到兩位中年貴婦在談話:

“你信不信?這姐妹兩個中有一個是瞎子!”

“別騙人了!”另一個接口,“絕不可能!”

“真的!我認識衛家十幾二十年了,那個妹妹是個瞎子,不過她的眼睛也跟正常人一樣好好的,你如果不知道,就看不出她是瞎子!”

“哪一個是妹妹?”那位太太踮著腳尖去打量姐妹兩個,嫣然在和方潔心碰杯子喝酒,巧眉被盧中凱纏著在談迪斯科的節奏。“拿酒杯的那個嗎?”

“不,那是姐姐,另外那個。”

“不可能!”那位太太驚愕地大叫。“我剛剛還和她說過話,她又笑又點頭,還誇我的耳環好看,她如果是瞎子,怎麼知道我戴著耳環?你弄錯了,她絕對不瞎!”

淩康傾聽著,忘形地握著酒杯,忘形地微笑起來。耳環,準是嫣然給她的暗示。

“或者,”另外一個太太也有些搞糊塗了。“瞎的是姐姐吧!拿酒杯的那個!”

“你別胡說八道了!我打賭兩個孩子都是正常的!一個瞎子,不可能應付這麼大的場麵!不可能和每個人點頭說話。不可能在客廳裏穿來穿去不摔跤!反正,瞎子就是瞎子,瞎子不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我打賭,她們兩個一樣正常,頂多,有點近視而已!”

淩康一個人站在那兒笑起來,舉著酒杯,他看著杯裏的酒。燃燒吧,火鳥!讓我陪你一起投入烈火,一起挨過燃燒的痛苦,一起燒成灰燼,一起重生,再一起飛向永恒!燃燒吧!火鳥。他囁著酒,虛眯著眼睛,似乎看到這一年來的奮鬥、掙紮,和燒灼成灰的苦楚。

一年,這一年,對淩康和巧眉實在是艱苦備至的一年,是充滿奮鬥與掙紮的一年。第一件必須麵對的事,淩康決定帶巧眉搬出去住。他很愛父母,也很願意孝順父母,但他深刻體會到,和父母住在一起,巧眉永遠無法為所欲為。正像巧眉說的,連房門她都不敢出,家裏的東西從無固定位置,母親的尖叫,父親的歎氣,連秋娥的埋怨……都造成她的壓力。搬出去可能有搬出去的不便,無論如何,會比住在這十一樓的大廈中,動輒得咎好。他的提議,預料中的,造成家中的軒然大波,母親又哭又叫又罵:

“這就是養兒子的好處!這就是養兒子的好處!把他帶大了,給他娶了媳婦……他要娶誰就娶誰,我們做父母的不敢吭氣。巧眉進了門,我們欺侮過她嗎?我們責備過她嗎?我們罵過她吼過她嗎?我們把她供得像個神似的,連杯茶都沒叫她倒過。搬出去!還是鬧著要搬出去!憑什麼要搬出去?淩康,你眼裏也太沒有父母了!”

和母親是講不通道理的,她隻是又哭又叫又大喊大鬧。巧眉嚇得不敢出聲,甚至勸他算了。但,淩康沒有屈服,他轉向父親求救,理智地分析給父親聽。孝順,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幫助巧眉,唯有先獨立!終於,父親同意了,母親也無可奈何了。

他們搬到一幢很小的四樓公寓裏,住在樓下,免得巧眉爬樓梯,有個小院子。巧眉又可以彈彈琴了,樓上的人家有四個孩子,整天又跳又叫,可比巧眉的琴聲吵多了。剛搬去,巧眉不能燒飯燒菜,不能上街購物,麵臨的困難更多。蘭婷助了一臂之力,把秀荷撥過來幫巧眉了。這一下,巧眉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秀荷看著巧眉長大,看著巧眉失明,愛巧眉就像愛自己女兒一樣。她不嫌小屋簡陋,先負起了清潔打掃燒飯洗衣等日常工作,然後,巧眉進了“盲人特殊訓練班”。

巧眉非常用功,她念點字,學習能力驚人地強。靠一支盲人杖,她逐漸走出了家庭,她自己擠公共汽車,上課下課,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去超級市場選購家用物品,甚至於,她陪他去“看電影”了。

她看不見畫麵,但她能聽,聽對白,聽音樂,聽效果……她也能把故事完全聽懂。他會再把一些畫麵解釋給她聽。他們開始談論小說,談論文學,談論人生了。

她第一次為他燒了一桌菜,用電鍋和微波烤箱做的。因此,都是蒸的、烤的東西,雖然如此,她仍然把手指燙起了泡,是開烤箱取盤子時燙的。他吃得津津有味,生平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東西。撫摩巧眉燙傷的手指,他心痛得不停吻她,而她笑著說:

“這有什麼關係?不是要投進烈火去燃燒嗎?燃燒都不怕,還怕這點兒燙傷!”

真的,她像隻火鳥。燃燒吧!她忽然變得那樣堅強,那樣肯吃苦,那樣堅毅地學習,那樣固執地去獨立,有時,簡直讓人心痛。他必須很殘忍地克製自己,不因為同情和愛而讓她鬆懈下來,這種“克製”,比跟她共同吃苦還痛苦,而她能了解。嫣然和安騁遠也能了解。

嫣然和安公子成為他們夫婦精神上最大的鼓勵,實質上最大的支持。他們四個人常一起出去,吃小館子,逛街,看朋友。嫣然從各種日常生活中來教育巧眉,從餐桌的禮貌,刀叉的用法,到衣物的選擇,甚至憑嗅覺來辨別植物。於是,巧眉也會插花了,也會使用洗衣機了,也會用吸塵器了,也會交朋友了……她和鄰居都成了朋友,而且,她收了好幾個學生,都是鄰居的孩子們,她教他們彈琴,教得又好又有耐心,她常鼓勵那些信心不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