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秋天的早晨,諫議大夫明崇儼的家仆發覺主人還未起床,怕他耽誤差事前去催促,推開房門的那一刻看到主人仍安安穩穩躺在床上,可是心口卻插了一柄利劍!
堂堂四品大夫、二聖寵信的術士竟在自己家中詭異地遇刺身亡,此事不僅震撼朝廷,也震撼了整個京華之地。明崇儼神道設教名氣甚大,民間傳言他能降妖捉怪、役使鬼卒;如今死得不明不白,市井之中於是紛紛傳說他是被鬼害死的。李治雖日漸迷信卻也不相信此不經之談,況多年來得明崇儼醫治風疾,豈能放縱凶手?於是他責令徹查此事。媚娘也聲言,明崇儼不但是術士、官員,更是給天皇治病之人,謀害他就是謀弑天皇,隨後竟下詔追贈其為侍中。
饒是明崇儼“能掐會算”恐怕也想不到,他竟會在死後當宰相。這樣一來此案就更不容忽視了,上至三司(禦史台、大理寺、刑部)官員,下至縣寺小吏,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將洛陽城裏裏外外查了兩輪,匪類、小偷乃至江湖術士等等抓了一大堆,明崇儼的仆人也全部被關進天牢一一審訊,仍然查不到一絲線索,隻能含含糊糊向二聖稟報,說是強盜所殺。李治猶可,媚娘卻不罷休,將有司官員訓斥一番,責令繼續追查。
其實三司官員心裏都明白,一個四品官在自己家中遇刺身亡,焉能是一般盜匪所為?但凡了解皇家內部芥蒂的人都清楚凶犯最有可能藏在哪兒,但那個地方他們無權查,更不敢查!隻能一遍又一遍地在東都內外徒勞地搜尋……此案前前後後折騰了三個多月,無半點兒蛛絲馬跡,就在三司官員一籌莫展準備請罪之際,李治突然宣布就以盜殺定論,不再追究此案——因為他已顧不上一介術士的死活,突厥造反啦!
阿史那都支被擒之時李治還在歡呼,以為禍患已經根除,但他萬沒料到最終明火執仗挑起叛亂的並非一直不安分的西突厥,而是臣服大唐四十餘年的東突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李於鐵山之戰擒獲頡利可汗,宣告東突厥汗國滅亡。此後雖然李世民曾一度扶持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但那僅是遏製薛延陀的策略,至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徹底被大唐消滅,突厥之地從此完全歸入大唐國土。李治繼位後加強管轄,於其地設立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建立單於大都護府,並以皇子李輪兼任單於大都護。
在李治看來東突厥與朝廷關係良好,似乎已無異於中原之地的子民,殊不知他們早已怨聲載道。當年突厥之所以歸附大唐,一者是懾於大唐軍隊的強悍,二來也是李世民寬大的政策所致。突厥強大時鐵勒、薛延陀之流無不臣服,而當突厥衰敗後這些民族相繼倒戈,瓜分突厥舊地。李世民消滅薛延陀固然是出於大唐的利益,卻也幫突厥人出了怨氣,許多突厥酋長投效唐朝受到重用。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當了駙馬;阿史那思摩被賜李姓,追隨李世民鞍前馬後,最後在征討高麗的戰鬥中負傷而死。那時突厥人確實把大唐視為祖國,心甘情願跟隨漢人東征西討,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份情誼卻逐漸淡漠了。
一個秋天的早晨,諫議大夫明崇儼的家仆發覺主人還未起床,怕他耽誤差事前去催促,推開房門的那一刻看到主人仍安安穩穩躺在床上,可是心口卻插了一柄利劍!
堂堂四品大夫、二聖寵信的術士竟在自己家中詭異地遇刺身亡,此事不僅震撼朝廷,也震撼了整個京華之地。明崇儼神道設教名氣甚大,民間傳言他能降妖捉怪、役使鬼卒;如今死得不明不白,市井之中於是紛紛傳說他是被鬼害死的。李治雖日漸迷信卻也不相信此不經之談,況多年來得明崇儼醫治風疾,豈能放縱凶手?於是他責令徹查此事。媚娘也聲言,明崇儼不但是術士、官員,更是給天皇治病之人,謀害他就是謀弑天皇,隨後竟下詔追贈其為侍中。
饒是明崇儼“能掐會算”恐怕也想不到,他竟會在死後當宰相。這樣一來此案就更不容忽視了,上至三司(禦史台、大理寺、刑部)官員,下至縣寺小吏,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將洛陽城裏裏外外查了兩輪,匪類、小偷乃至江湖術士等等抓了一大堆,明崇儼的仆人也全部被關進天牢一一審訊,仍然查不到一絲線索,隻能含含糊糊向二聖稟報,說是強盜所殺。李治猶可,媚娘卻不罷休,將有司官員訓斥一番,責令繼續追查。
其實三司官員心裏都明白,一個四品官在自己家中遇刺身亡,焉能是一般盜匪所為?但凡了解皇家內部芥蒂的人都清楚凶犯最有可能藏在哪兒,但那個地方他們無權查,更不敢查!隻能一遍又一遍地在東都內外徒勞地搜尋……此案前前後後折騰了三個多月,無半點兒蛛絲馬跡,就在三司官員一籌莫展準備請罪之際,李治突然宣布就以盜殺定論,不再追究此案——因為他已顧不上一介術士的死活,突厥造反啦!
阿史那都支被擒之時李治還在歡呼,以為禍患已經根除,但他萬沒料到最終明火執仗挑起叛亂的並非一直不安分的西突厥,而是臣服大唐四十餘年的東突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李於鐵山之戰擒獲頡利可汗,宣告東突厥汗國滅亡。此後雖然李世民曾一度扶持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但那僅是遏製薛延陀的策略,至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徹底被大唐消滅,突厥之地從此完全歸入大唐國土。李治繼位後加強管轄,於其地設立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建立單於大都護府,並以皇子李輪兼任單於大都護。
在李治看來東突厥與朝廷關係良好,似乎已無異於中原之地的子民,殊不知他們早已怨聲載道。當年突厥之所以歸附大唐,一者是懾於大唐軍隊的強悍,二來也是李世民寬大的政策所致。突厥強大時鐵勒、薛延陀之流無不臣服,而當突厥衰敗後這些民族相繼倒戈,瓜分突厥舊地。李世民消滅薛延陀固然是出於大唐的利益,卻也幫突厥人出了怨氣,許多突厥酋長投效唐朝受到重用。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當了駙馬;阿史那思摩被賜李姓,追隨李世民鞍前馬後,最後在征討高麗的戰鬥中負傷而死。那時突厥人確實把大唐視為祖國,心甘情願跟隨漢人東征西討,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份情誼卻逐漸淡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