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病能吃出來,就能吃回去(1 / 3)

民以食為天,吃是一門學問!這個學問不但要研究食物要怎樣吃才好吃,還要研究食物怎麼吃才科學。——胡維勤。

1.藥補不如食補

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家鄉的老人說“藥補不如食補”,在中南海工作期間,為了做好首長的保健工作,還去專門學習了一些中醫藥膳知識,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商湯的宰相伊尹在當宰相之前,就是專門負責藥膳的奴隸。在當了宰相之後還和自己的“老板”商湯討論過藥膳方麵的烹調技術,並且寫了一本叫《湯液經》的書,專門用來記錄自己所研發的藥膳的做法和功效。當然,這隻是個傳說,可信度有多少,還需要曆史學家研究之後才能判斷。但是,西周時代的禦醫中,有專門負責天子藥膳的“食醫”,卻是有明確記載的事情。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說,那個時候中國就有很明確的藥膳治病理論了。

在七八年前,我給一位退休的老工人趙師傅看過一段時間的病,那就是個食物治病的典型病例。趙師傅因為年輕時正好趕上苦難時期,國家物資匱乏,食物有限。他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因為當時的客觀原因營養又跟不上,導致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總覺得身體疲累沒有精神,怕冷,還非常容易感冒。他的兒女都大了,經濟環境也不錯,為了給他補養身體,就經常給他買一些人參、何首烏之類的補藥燉著喝,覺得這樣能補養他的身體,沒想到他吃了虛不受補,身體沒變好不說,還總是出現流鼻血、嗓子疼等上火症狀。他來看病時,我根據他的脈象和他兒女的講述,覺得以前的“猛補”對他有害無益,就建議他采用溫和的食補方法來慢慢補養身體。我建議他平時堅持食用銀耳、茯苓、蓮子、山藥、栗子、花生、牛鞭等食材做的食物,吃一段時間看看情況再來複診。

一個多月後,趙師傅自己來找我複診,看起來精、氣、神明顯都比第一次來的時候要好,他跟我說自己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以前那麼貴的補藥吃了都不行,最近就吃了些菜市場裏全能買到的東西,居然就好了!我跟他說,其實這些東西有補血益氣、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的作用,又不像他之前吃的補藥那麼“霸道”,讓身體無法接受。這些食物的功效緩緩地釋放,讓他的身體慢慢地吸收,身體能夠接受了,自然就會逐漸恢複健康了。

有了趙師傅這個病例後,我在治療和他情況類似的病人時,都會建議他們食用藥膳來進行治療。但是很多病人一聽藥膳就會皺眉,跟我說:“胡大夫,飯菜一股子藥味,能好吃嗎?您還是直接給我開點兒藥吧!捏著鼻子灌下去就行了,反而痛快!”麵對病人的這些說法,我隻能苦笑,然後一遍遍地解釋,用來做藥膳的中藥通常都不會選用氣味特別強烈刺激的,有些本身就是食物,根本沒有什麼異味。而且,在食物的調配和製作過程中,藥物特有的氣味也會被盡可能地分解和掩蓋,因此做好的藥膳不僅不會像普通中藥一樣聞著刺鼻、喝著苦口,吃起來還會有獨特的清香和鮮美。就像我給趙師傅列出的那些藥膳食物,非但不難吃,有些本身就有清香和甘甜的味道,非常誘人食欲。這樣的食材做出的藥膳,相信誰也不會抵觸。

2.早餐不可少,合理更重要

我常對自己的病人說“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自己也嚴格遵循這個養生原則。早餐是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這頓飯營養是否豐富,直接關係著人體能否健康長壽。但是,早餐吃好並不代表我們吃早餐的時候要胡吃海塞。我曾經碰到過這樣的病人,他大腹便便,“三高”也非常嚴重,來了之後就跟我抱怨:“胡大夫啊,我一直嚴格遵守早餐吃好的原則。每天早上肉、禽、蛋、奶加主食,一樣不少,怎麼最後還是落一身毛病啊?”

所謂的早餐要吃好,是說早餐要盡量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而不是吃多而雜,並且比較油膩的食物。這樣雖然營養充足,但是會加重胃腸負擔,影響上午的正常工作和學習。還有一種更常見的情況,和我這個病人正好相反,很多上班族為了節省時間,早餐通常都是用一塊點心或者幾口前一天的剩飯打發掉,這樣的早餐根本無法滿足人體對正常進食營養的需求,而且還會破壞生活的節奏和規律,久而久之將給人體帶來無窮的危害。

一份科學健康的早餐,應該遵循幹稀平衡、主副相輔、葷素搭配的原則來搭配,這樣才能保證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在具體搭配上,可以選擇五穀類的主食,搭配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和奶製品等輔食。因為五穀主食如麵包、蕎麥包、燕麥片、玉米麵的各種米麵製品、粥類等,含有豐富的澱粉、少量B族維生素及植物性蛋白質,可以給人體提供足夠的熱量。蔬菜水果富含纖維素、維生素A、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幫助人體有效防止便秘。肉類、蛋類,比如火腿、醃肉、香腸、雞蛋和各式肉類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質、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等,能維持體內新陳代謝,為人體提供生長及細胞修複所需的物質。奶製品如酸奶、鮮奶、脫脂奶、酸乳酪、芝士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質、磷質和維生素B2,能促進人體骨骼生長及牙齒健康。

再有,選擇早餐的食物,應該遵循宜軟不宜硬和宜少不宜多的原則。宜軟不宜硬,是因為清晨時人體的脾髒功能困頓呆滯,常使人覺得胃口不開、食欲不佳。所以早餐不宜進食油膩、煎炸、幹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否則容易誘發消化不良;此時最好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溫熱、柔軟性食物,比如牛奶、豆漿、酸奶、麵條、餛飩等,最好能喝點粥。可以選擇在粥中加入一些蓮子、紅棗、山藥、枸杞、桂圓、薏米等保健食品,效果更佳。宜少不宜多,是因為早餐吃得過飽會使胃腸的消化難以負荷,食物便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會導致消化功能下降,胃腸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胃腸疾病。

早餐前先喝一杯水再吃一個水果。我接觸過的長壽老人中,有不少都有起床後先喝一杯淡淡的蜂蜜水或者白開水的習慣,這是他們的養生秘訣之一。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滋潤腸胃,既有利於消化,又可以補充水分、排除身體垃圾、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如果早晨有身體鍛煉的習慣,最好起床後先喝水,然後再進行鍛煉,鍛煉完後再吃早餐。

科學的吃早餐,還有遵循不要邊走邊吃早餐的原則。因為這種早餐吃法完全不可能實現細嚼慢咽,走路的時候血液根本無法充分運輸到胃,從而無法很好地幫助胃蠕動消化,這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我常跟問我該如何養生的人說,養生應該從早餐開始,從太陽升起的第一刻,就需要多多注意自己的飲食健康,不要在匆忙中忽視了自己的健康。

3.“盤子”越多身體越健康

前一陣子我看到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布的長壽指數排名表,日本排名第一,人均壽命值是74。5歲。一開始我覺得奇怪,因為世界衛生組織中有190多個國家,其中的一些西歐國家,比如法國、瑞典、意大利等,都是以公共醫療發達、注重國民“養生”聞名的,他們怎麼也排在了日本之後呢?為了給自己解惑,我又去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這一查不要緊,我發現日本不但人均壽命高,而且國民的胃癌、腎髒病、心髒病、高血壓、風濕痛、皮膚病及頭發掉落等最常見病症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第一個疑惑還沒解開,這個更大的疑惑又把我給難住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過了大約一個月,我去參加一個飲食健康與養生保健方麵的研討會,與會的有幾位知名營養師,和他們探討後我才明白,日本人能夠如此長壽,常見疾病的概率也低,不單是因為他們的國民醫療體係發達、完善,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的飲食結構非常合理!

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說法:日本的女人幾乎每天都要數著盤子做菜,餐桌上有多少盤子就等於擁有了多少養生之道,盤子越多身體就越健康。這隻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其實這種說法的內涵是要告訴大家,日本人很講究膳食多樣化,他們認為隻有攝入多種食物,才能為人體供給足夠的養分。對於每天攝入食物的種類,他們也是有嚴格標準的,那就是每天都要吃夠“30種食物”。就以一個普通的日本人久美子為例,她每天早晨都會喝一杯牛奶,吃一個水煮雞蛋,還會再吃一些魚類食物;午餐她會選擇海帶、海苔、豆製品、肉類等食物;到了晚上,她會以素食為主,烹飪方法也以清淡為標準;飯後一個小時她還會攝入一些水果。這些食物都是在日本最普通的種類,製作也非常簡單。久美子每天都會滿足自己“30種食物”的標準,讓自己的身體“吃”夠營養。所以,她一直都非常健康,工作和生活也都變得充滿朝氣。

其實,這種每天吃夠30種食物的理論,放在我們中國一樣實用。因為這種飲食習慣和我們這幾年經常聽到的“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這個理論,其實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保證健康,最好每天都能均衡全麵地食用穀物、蔬菜、水果、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奶品及奶製品、豆類、豆製品和油脂,充分地“雜食”。

我的一些病人跟我說,這種“雜食”理論聽著感覺很“忽悠”,以前生活困難的時候,大夥都是有的吃就不錯了,逮著什麼吃什麼,也不見身體有什麼不好。現在就是生活好了,講究多了。可是,他們忽略了以前的人不“講究”,是因為沒有講究的條件,這種“講究”實際上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保證每日食物種類多樣化,可以一定程度減低食品安全高風險。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每天吃夠30種食物,就意味著每天吃的食物品種很多,這樣對於單一食物的攝入量就會減少。比如農藥殘留非常嚴重的韭菜,如果搭配雞蛋或者其他菜、配料進行烹製,那麼,有毒農藥在餐盤中的劑量就會大大減少,吃一些黑木耳、海帶、紫菜、豬血等食物,可以排除食物中的重金屬毒素和垃圾,有助於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保護身體的健康。

其次,每天吃夠30種食物能夠有效保證人體攝入均衡的營養。人體就像一個木桶,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就如同木板,任何一塊木板的短缺,都會導致桶內營養不均衡,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木桶原理”。吃夠30種食物,能兼顧人體每天所需的各種基本營養素的充足,隻有每日裏雞蛋、魚肉、蔬菜、水果等各類食物齊全,才能保護好我們的身體這個“木桶”的長命百歲。

再次,每天吃夠30種食物,能夠有效防止單一食物營養過剩帶來的“毒”。營養學界有句名言:不管是食物、藥物還是毒物,其實並沒有嚴格的界限。關鍵是它們的劑量,劑量匱乏會出現疾病,劑量過剩則會中毒。如人體內的鐵元素,缺鐵則會貧血,煩躁、頭暈,甚至兒童智力受影響,而過剩則會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30種食物攝入,既能保證所需要的營養素不至於匱乏,也能保證其不過剩。

最後,每天吃夠30種食物,“組團”的營養素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很多營養素需要在其他“夥伴”的相隨之下,才能發揮功效,不然往往會適得其反。如一個人想要補充維生素B6,就需要借助其他食物中的鋅和錳,不然毫無效果;再如孕婦補鈣,如果同時服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其補鈣效果將會成倍地增加。每日30種食物的攝入,就能充分發揮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當然,大談營養學的同時,30種食物也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餐桌,大快朵頤的興致由此而生。

以飲食來養生,無須吃什麼山珍海味,隻要能堅持合理搭配我們日常最普通的食物,保證每天吃進去的食物營養均衡而且充足,就能保證我們健康愉快地延年益壽。保證每天吃夠30種食物,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你如果能夠深入了解每天吃夠30種食物的好處,也許能成為你繼續這種飲食習慣的最大動力。

我提出了每天3~4次水果,5~6種幹果的健康飲食法。幹果如核桃仁2~3個,杏仁5~6個,開心果10粒,長壽果3~4顆,花生1把,葵花子2把,還有腰果、板栗、黑芝麻等,都可以。此外,每天最好能吃夠包括5~6個品種的1斤蔬菜,包括幾種雜糧的半斤糧食,一個蛋。食物的品種最好能包括黑色食品、綠色食品、海產品、豆製品和菌菇類食品等種類。

4.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中醫一貫主張“若要身體好,吃飯不過飽”,民間也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脾胃”“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每餐八分飽,保你身體好”等,可見七八成飽保健康這個理論,是我國的古人經過上千年的醫療和生活實踐,總結出並流傳到今天的生活智慧,非常可信。

我在平時出診和與朋友閑聊的時候,經常被問:“七八成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啊?”“我怎麼才能準確判斷自己吃了幾成飽呢?”這其實是大家理解的一個誤區,所謂“七八成飽”,是說我們平時吃飯不要太飽,要在感覺稍微還有一點點饑餓感的時候就停止進食,因為那時候就是所謂的“七八成飽”的時候。“七八成飽”其實是一種養生方式,而不是一個定量的概念。據研究,吃得過飽會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Free Reaical),從而加速衰老進程。而七八成飽產生的自由基很少,有利於長壽。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七八成飽”也確實有益身體,而且這種養生方式適用於所有人。嬰幼兒“七八成飽”可以避免食物對腸胃的傷害;年輕人“七八成飽”可以遠離亞健康;老年人“七八成飽”可以減緩衰老和死亡的腳步。

我之所以說得如此肯定,是因為“七八成飽”給人的五髒六腑都減輕了負擔,可以起到調養“五髒六腑”的作用。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需要通過五髒六腑來實現,吃進體內的食物也要通過“五髒六腑”的一係列運作轉化為營養,然後再供給人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反過來說,“五髒六腑”想要正常運轉工作,也需要食物轉化出營養來維持。所以,食物跟“五髒六腑”的關係,就像人體陰陽的關係一樣,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的關係,它們想要保持彼此間關係的和諧,需要維持在一個“度”之內,太多或太少都不行。食物太少,不足以維持“五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食物太多,“五髒六腑”負擔過重,就會因支持不住而生病。“七八成飽”通過控製飲食量,減輕“五髒六腑”的負擔,使其各司其職又相互牽製,和諧中維護著人體的健康。

“七八成飽”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是在執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我曾經接診過一個輕度厭食症的小姑娘,這個孩子本來身體很健康,隻是按現在的審美觀來看微微有些發胖。為了上了年紀之後能健康,也為了能更漂亮,這個孩子從患病前三年開始嚴格控製自己的飲食,並且逐漸減少進食量,越吃越少,到最後一天吃不到一兩主食,輔食也隻有一點點,比如一天吃幾根蔬菜、一小片蘋果之類的,最後嚴重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月經越來越少,抵抗力越來越差,還經常感冒。

大家必須明白,“七八成飽”也是“飽”,隻是控製在七八分而已,“七八成飽”的目的是適度控製食量,不吃得過飽,而不是向著滴水不進、拒絕飲食的“絕食”發展。

“七八成飽”隻是控製飲食量,它的前提是保持飽腹感在七八分並保證身體營養的供給,在保證人體所需的前提下,協調各器官的關係,使身體處於和諧狀態,無內憂和外患的身體自然健康長壽。人在“七八成飽”時,消化吸收係統運行順暢,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功能被激發,機體內環境更加穩定,人體免疫力更強,從而抵抗疾病的入侵,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而“絕食”卻切斷了人體的能量來源,保持徹底的饑餓,切斷身體所需營養的一切來源,沒有能量的機體會日漸衰退,直至死亡。人在“絕食”時,人體各器官會自尋辦法維持生存,例如人體的大腦及其神經係統需要葡萄糖,就要從肝髒抽取肝糖轉化為葡萄糖,或者從脂肪中抽取脂肪酸,更甚時會動用人體的蛋白質組織,如果人體蛋白質不斷流失,生命就會隨之結束。

所以,“七八成飽”有益健康,值得提倡;“絕食”有損健康,必須禁止!“七八成飽”與“絕食”是健康問題的兩個方向,絕對不能畫等號。

5.先喝湯後吃飯,苗條又健康

前麵說了“七八成飽”的很多好處,我在平時也經常跟病人、朋友、親戚們說起。結果,好多人都跟我說,我們也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是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控製不住自己,一吃就撐,有好菜時尤其嚴重!然後,談話通常會被大家的一句“你有什麼好辦法嗎”作為結束。這種情況我很理解,吃飯時有好吃的,我也會多吃幾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吃飯時先喝湯,後吃飯。有順口溜說:先喝湯後吃飯,“苗條又健康”;先喝湯後吃飯,“血糖減一半”。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我們在飯前先喝湯,人吃的東西通常可以比正常食量減少三分之一左右,因為湯水進到胃裏後,被稀釋的食物可以充分貼近胃壁,增加人的飽腹感,胃就會把已經吃飽的信號通過迷走神經傳達給腦幹的食欲中樞,食欲中樞的興奮點收到這個信號後會迅速降低,人的食欲就降低了,飯量也就隨之減少,“七八成飽”的度就容易掌控了。而且,飯前喝湯會在正式開始進食前就消除一部分胃部的饑餓感,使得我們在吃飯時不再因為饑餓而狼吞虎咽,可以放慢速度,細嚼慢咽地進食。細嚼慢咽可以給胃消化吸收的機會,食物被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後,血液中的糖類和氨基酸等物質的濃度就會升高,大腦就會收到飽腹的信息,飲食者就能及時控製“七八成飽”的攝食量,可以避免吃得太飽或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