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內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證,李冰又帶領大家用竹籠裝石築堤的辦法,在內金剛堤的南端築了一道堤壩,叫“飛沙堰”。它的堰頂比內金剛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內江水過多就可以溢出“飛沙堰”,流到外江,再沿著岷江流出去。這個辦法使內江灌溉區,既能經常保持有水,又不會因水量太大而泛濫成災。
要徹底解決岷江水患,必須解決泥沙沉積,淤塞河床的問題。為此,李冰決定:每年霜降時節擋水法斷水。榪槎是用三根六至八米長的大木條紮成的三腳架,每個三腳架下麵都用裝有石頭的竹籠卡住,把很多三腳架連在一起,在迎水麵上綁上竹席再糊上黏土,就築成了一道臨時的擋水壩,阻斷水流。淘江時,先用榪槎的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淘沙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節前後,內江淘沙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每到這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傳統放水儀式,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聚集在江邊觀看放水的盛況,歡慶征服自然的勝利,同時也表達了對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貢獻的紀念。
都江堰雖然修建在兩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製內、外江的水量。當天旱的時候,能夠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閘門,洪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可以從外江泄走,使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到了枯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內江,保證灌溉用水。一年四季,無論旱澇,農田用水都可以進行調節。都江堰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成都平原十多個縣的農業生產麵貌,把原來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變成了“沃野千裏”的富饒糧倉。從此,成都平原就有了“天府”的美稱。
李冰在四川除了興建都江堰工程外,還治理了其他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處,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為“川祖”,並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廟”,裏麵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們常到那裏參觀,頌揚李冰的功績。
為了使內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證,李冰又帶領大家用竹籠裝石築堤的辦法,在內金剛堤的南端築了一道堤壩,叫“飛沙堰”。它的堰頂比內金剛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內江水過多就可以溢出“飛沙堰”,流到外江,再沿著岷江流出去。這個辦法使內江灌溉區,既能經常保持有水,又不會因水量太大而泛濫成災。
要徹底解決岷江水患,必須解決泥沙沉積,淤塞河床的問題。為此,李冰決定:每年霜降時節擋水法斷水。榪槎是用三根六至八米長的大木條紮成的三腳架,每個三腳架下麵都用裝有石頭的竹籠卡住,把很多三腳架連在一起,在迎水麵上綁上竹席再糊上黏土,就築成了一道臨時的擋水壩,阻斷水流。淘江時,先用榪槎的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淘沙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節前後,內江淘沙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每到這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傳統放水儀式,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聚集在江邊觀看放水的盛況,歡慶征服自然的勝利,同時也表達了對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貢獻的紀念。
都江堰雖然修建在兩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製內、外江的水量。當天旱的時候,能夠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閘門,洪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可以從外江泄走,使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到了枯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內江,保證灌溉用水。一年四季,無論旱澇,農田用水都可以進行調節。都江堰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成都平原十多個縣的農業生產麵貌,把原來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變成了“沃野千裏”的富饒糧倉。從此,成都平原就有了“天府”的美稱。
李冰在四川除了興建都江堰工程外,還治理了其他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處,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為“川祖”,並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廟”,裏麵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們常到那裏參觀,頌揚李冰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