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戰國時期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在政治上主張避世,既不讚成追求仁義,也不讚成追求財物,不要任何名利欲望,他希望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生活。他認為,仁義禮智破壞了人類的自然狀態,是萬惡之源。這種與曆史潮流不合拍的主張,不可能在戰國的政治舞台找到出場的機會。但是他們比其他學派更加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關係對人的天然生活權利的剝奪和對人的自由的限製,他們更大膽更強烈地追求不要任何政治束縛的絕對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處於非常顯赫的地位,被各國統治者所重視。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他們都主張社會是發展變化的,並且親自領導了所在國的變法改革。他們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思想,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法製理論,他們主張賞罰分明,能夠注意發展生產。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尖銳地批判了儒家效法先王的觀點,主張厚今薄古。他把法、術、勢結合在一起,為統治者加強統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但也為以後曆代統治者爭權奪利、玩弄權術,製造了理論根據。他提出的“嚴刑重罰”是要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和剝削,在秦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韓非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它過分地強調鎮壓,容易激起人民反抗,所以秦滅亡後,曆代君主就不敢再單獨打起法家的旗號。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中期的鄒衍。他對天文、曆法、地理有一定的研究。鄒衍把五行說推衍到曆史發展方麵來,認為曆史發展是受“五德終始”規律支配的。這是一種循環論的曆史觀。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是張儀、蘇秦,反映他們思想的書有《戰國策》。縱橫家從事外交活動,倡導“合縱”、“連橫”。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激烈動蕩。名實不符的現象在當時社會上是一個突出問題。各派思想家都企圖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來解決“名”、“實”問題。這就形成了戰國時期的名辯思潮,名家就是這一思潮的產物,它是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一個學派。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中期的惠施和戰國後期的公孫龍。他們對邏輯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自然科學上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另外,還有以孫武、吳起、孫臏為代表的兵家,總結戰爭經驗和規律。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兼“儒、墨、名、法”,使諸子百家逐漸融合。以許往為代表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製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色彩紛呈,燦爛奪目,各個學派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
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戰國時期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在政治上主張避世,既不讚成追求仁義,也不讚成追求財物,不要任何名利欲望,他希望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生活。他認為,仁義禮智破壞了人類的自然狀態,是萬惡之源。這種與曆史潮流不合拍的主張,不可能在戰國的政治舞台找到出場的機會。但是他們比其他學派更加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關係對人的天然生活權利的剝奪和對人的自由的限製,他們更大膽更強烈地追求不要任何政治束縛的絕對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