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政最高統帥的林肯,唯有如此堅定的必勝信念,才能充分激勵將士去勇敢戰鬥,以爭取勝利。
當薩姆特要塞危機出現時,林肯以一名戰略家的獨到眼光,以及靈活的政治軍事策略,成功將危機化解。
薩姆特要塞是聯邦在南部同盟境內的一個軍事要塞,在戰爭爆發前後,迫切需要聯邦政府接濟軍需品,而南方當局則要求聯邦部隊撤出這個要塞。當時,在北方以西華德為首的絕大多數內閣成員和顧問,都擔心向要塞供應軍需品,會使邊界州走向分離,甚至自作主張向駐在華盛頓的南部邦聯的特使保證聯邦政府不增援薩姆特要塞的駐軍。
林肯在做了慎重分析後,終於想到一個好辦法解決此事件,那就是在通知南方的同時,向要塞派一隻給養船。
這是一舉兩得的,若南方允許船隻通過,則要塞官兵可保性命,政府聲望得以保障;而南方若武力相向,發起內戰的罪名則為南方所背,那麼北方將在政治和輿論上占據主動。於是,林肯力排眾議,作出向薩姆特運送軍糧的決定。
南方當局因擔心薩姆特要塞得到補給後,會阻礙南部聯盟,遂於4月12日向該要塞發動進攻。這正中林肯下懷,這等於宣告南方當局不僅破壞了聯邦的統一,而且首先向聯邦開戰。
北方人在這一事件之前雖有恢複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但不願為此付出代價也不願與南方作戰。
這一事件發生後,北方憤怒聲討南方的叛亂行徑。當林肯發出征召誌願軍參戰的號召後,立即得到響應。林肯的秘書約翰·尼科賴寫道:“迫使叛亂者進攻要塞,從而把自己放在正義一邊,是林肯深思熟慮的計劃。”
薩姆特要塞危機的結果與其說是南方一個重大戰略性錯誤,不如說是林肯一個戰略性決策的勝利。
林肯參與了重大戰略和戰役計劃的製訂和指揮工作,甚至沒有忽略具體的細節。林肯雖不是軍人出身,缺乏實際指揮作戰的經驗,但他通過自身較強的自學能力,在國會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軍事著作,諳熟拿破侖的軍事思想和馮·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理論。"“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是拿破侖的軍事思想之精髓而馮·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的靈魂則是不斷采取進攻迎擊敵人。
林肯融合兩家之長,不墨守成規,因時因地作出戰略決斷。戰爭前期,林肯製定了“以攻為守,積極應戰”的戰略方針。林肯認為應以南方軍隊為打擊目標,而不要以南方首都裏士滿為目標。
1861至1863年北軍的敗退原因是多方麵的,而米德將軍在1863年6月葛提斯堡重創李軍正是林肯戰略原則的重要體現。戰爭中後期,林肯開始集中優勢兵力,實行“鉗型夾擊,全麵反攻”的戰略方針。
格蘭特和米德兩將軍在東線揮師南下,薩爾曼和托馬斯在西線配合南下部隊。東西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在葛底斯堡和維克斯堡兩戰區幾乎同時取得決定性勝利。
1865年3月28日,在林肯親自主持下,召開了一次高級將領緊急會議,決定最後采取緊縮包圍、南北同時發動進攻的戰略方針。
格蘭特和薩爾曼兩線夾擊,迫使南部邦聯政府放棄裏士滿,結束了美國內戰。
林肯的戰略決策,表現出他指揮戰爭、駕馭全局的才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不朽功勳。
在用人方麵,林肯能做到舉賢不避仇,他曾啟用一大批自己的政治對手,像道格拉斯,賽華德等。他們曾經對林肯極盡攻擊之能事,但由於他們的特殊才能,林肯仍大膽啟用。最為人稱讚的是他知人善任,他善於識別將才,一方麵將貽誤戰機、自以為是、不聽指揮的將領果斷撤換另一方麵又大膽破格提拔有才能的年輕軍官,並委以重任。
前者最明顯的一個事例體現在林肯對聯邦總司令麥克萊倫的任命和免職上。由於麥克萊倫無能,北方屢遭慘敗。
但林肯認為,雖然麥克萊倫自己不會打仗,但他擅長使別人作好打勝仗的準備。
出於這點,他對麥克萊倫對自己無以複加的怠慢和侮辱不存芥蒂,但當他最後看清麥克萊倫無法指揮戰鬥時,不顧摯友弗蘭克·布萊爾的勸說,毅然罷免了他。對於林肯這一舉措,馬克思指出:“他用極其平靜的方式幹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並認為這是北部軍事勝利的一個轉機。
同時,林肯在戰爭中不拘一格提拔使用將領。他尊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聲譽,尊重才幹而不是年齡,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輕軍官,如米德將軍、托馬斯將軍、謝爾登將軍和謝爾曼將軍。
他們在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格蘭特將軍的破格提拔,更為人所稱頌。雖然格蘭特在生活上不拘小節,嗜酒如命。林肯經過長期考察,認為格蘭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他宣布:“我所要的、人民所要的,是願意打仗並且取得勝利的將軍,格蘭特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支持他。”
林肯對格蘭特不斷委以重任,直至1864年3月9日正式任命他為“全國大將軍”,即陸軍總司令。
格蘭特在南部邦聯心髒地區的不停的軍事重擊,帶來1865年戰爭的結束。格蘭特在內戰後期的表現,也說明了這一點。
正是林肯起用這些優秀將領,使得他們個個人盡其才,林肯才能將自己的戰略決策通過這些將領得以付諸實施。從林肯的軍事策略和用人策略,更能體現出他比手下任何一位將軍更為高明,為了聯邦贏得這次戰爭,他比格蘭特和任何將軍的貢獻都大。
(三)外交方麵的作為美國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在5月13日首先發表“中立聲明”,宣稱:“女王政府決定在上述敵對雙方的戰爭中嚴守中立。”
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也於6月份先後發表“中立聲明”。在南北戰爭爆發前後,北方在外交上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首先,南方奴隸主推行“棉花外交”,妄圖利用它使英法走上武裝幹涉的道路,以共同打敗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