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善意的謊言――安慰劑效應(2 / 2)

心理谘詢中的安慰劑效應

經實驗證明,安慰劑效應在心理谘詢中是一種較可靠,較有效的療法。

這種非常有力的現象憑借的是信念,即我們的健康好轉是因為我們相信身體一定會好轉。

服用安慰劑“藥物”的人會相信那是真實的藥物,因而能感覺到疼痛或其它症狀顯著減輕,盡管安慰劑並沒有起到生物化學作用。安慰劑效應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現象,能使1/3甚至更多患者的病症顯著改善。安慰劑藥物和安慰劑醫療過程已證明對一大批病症有效,包括長期性病痛、高血壓、心絞痛、抑鬱、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

安慰劑隻有在患者相信其作用時才會有效。如果心理醫生說服患者相信這種治療會使他們身體症狀好轉,或者提供安慰劑的方式能夠增強其心理效果,安慰劑藥物或醫療過程的效力會大大提高。舉例來說,注射安慰劑比服用安慰劑通常效果要好,這是因為注射藥物比吞服藥片能產生更大的心理影響。研究發現,以藥片的方式服用安慰劑時,其顏色、大小和形狀都會影響其效果。

產生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和生理機製相當複雜,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也沒能很好的做出解釋。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大腦在緊張時釋放的內啡肽等緩解疼痛的嗎啡類化學物質所起的作用。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這是某種形式的條件反射作用。不論產生安慰劑效應的是哪種機製,精神作用無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安慰劑效應”隨處可見。幾個很少接觸鄉村環境的城裏人到野外郊遊,到達山腰時,他們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時,其中一人很高興地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歎道:山裏的水真甜,城裏的水跟這兒真是沒法比。水壺的主人聽罷笑了起來,他說,壺裏的水是城市裏最普通的水,是出發前從家裏的自來水管接的。這種現象說明,我們在對現實進行分析的時候,明顯地攙雜了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驗和信念等。

美國牙醫約翰?杜斯在其27年的行醫生涯中,就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牙痛患者在來到杜斯的診所後便說:“一來這裏我的感覺就好多了。”其實他們並未說假話――可能他們覺得馬上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了,從而情緒便放鬆了下來。實際上,這和安慰劑所起的作用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