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效應的定義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做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引起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裏,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裏的大聲喊叫……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概括來說,從眾效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一是受眾對已經有了定論的職業傳播者和信息作品,幾乎沒有人會再提相反的意見;
二是從眾能夠規範人們接受行為的模式,使之成為一種接受習慣;
三是某種一致性的群體行為能夠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樂”、“新書熱”等;
四是會對那些真正富有獨創意義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絕,從而挫傷少數傳播者探討真理的積極性;
五是多少抑製了受傳者理解信息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因此,從眾效應也是優點與缺點並存、有利與不利同在的。
從眾效應的表現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表現為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從眾正效應;
二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從眾負效應。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並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反之則不然。通常從眾行為的結果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積極的一致性;二是消極的一致性,三是無異議的一致性。
從眾效應的案例
從眾效應是一種追隨別人行為的常見的心理效應。這種效應有時是積極的,如別人獻血你也去獻;有時是消極的,如看到別人在公園摘花,自己也跟著去摘花。
有這樣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胡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裏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有一個晴朗的夜晚,滿天星鬥,許多人站在車站站台上等待即將到來的火車。此時,一個人仰著脖子晃動著腦袋往天上尋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為他看到了人造衛星、流星或不明飛行物,也跟著向天空東張西望。其實,這位先生隻是脖頸酸痛,在做放鬆活動,並非觀察天空。那些跟著仰望星空的人實際上是被從眾效應左右了。
從眾效應的實驗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驗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裏了,他隻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它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驗者(即所謂的“托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