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厭惡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韓非子?說難篇》中講過一個故事。衛靈公非常寵幸弄臣彌子瑕。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彌子瑕得知後就連夜偷乘衛靈公的車子趕回家去。按照衛國的法律,偷乘國君的車子要處以刖刑(把腳砍掉)。但衛靈公卻誇獎他孝順母親。又有一次,彌子瑕與衛靈公同遊桃園,他摘了個桃子吃,覺得很甜,就把咬過的桃子獻給衛靈公嚐,衛靈公又誇他有愛君之心。後來,彌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寵幸了。衛靈公由不喜愛他的外貌而不喜愛他的其他品質了,甚至以前被他誇獎過的兩件事,最後也成了彌子瑕的“欺君之罪”。
如何克服暈輪效應的弊端
第一,注意“投射傾向”。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麵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用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第二,注意“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於,一般說來,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於以後信息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隻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謂類化作用,按照預想的類型將人分為不同種類,然後貼上標簽,按圖索驥。比如,提起教師便想到“文質彬彬”,說到商人,總和“唯利是圖”掛起鉤來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於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征的歸類,這是一種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偏差。因為人心不同、各如其麵,而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認識對象本人的事實,有時刻板印象還是從偏見的合理化而來。因此,刻板印象與暈輪效應可以說是有不解之緣的,是導致失真的一個“誤區”。我們要對他人產生確切、深刻的認識,千萬別忘了人的豐富多樣性,並不斷地修正頭腦中由於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第四,避免“以貌取人”。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誌堅強的標誌,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誌,3人認為粗硬的頭發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樸實的標誌等等。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盡管這些生理特征是天生的或較為固定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這種“由表及裏”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分。為此,隻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第五,避免“循環證實”。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對方必然會產生離心和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角色互動和雙向反饋。由於一方感情的偏失,導致對方的偏失,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環證實,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走進暈輪效應的迷宮迷而忘返。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個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受到暈輪效應影響,自覺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