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情人眼裏出西施――暈輪效應(1 / 2)

暈輪效應的概念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係產生積極效應,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麼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隻看見你的誠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看到某個明星在媒體上爆出一些醜聞時總是很驚訝,而事實上我們心中這個明星的形象隻是他在銀幕或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那圈“暈”,他真實的人格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僅僅是推斷出來的。

暈輪效應一詞由來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事實上,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實驗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形象一般。然後讓被實驗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麵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實驗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麵。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是很片麵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從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暈輪效應心理學成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中的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係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隻聞到蘋果的氣味,或隻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征,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的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係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隻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征,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征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做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麵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征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於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弊端

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其特征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麵:

一是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征並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於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征。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征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麵性的錯誤。青年戀愛中的“一見鍾情”就是由於對象的某一方麵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就往往對思想、情操、性格諸方麵存在的不相配處都視而不見,覺得對象是“帶有光環的天仙”,樣樣都盡如人意。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對一個人印象欠佳而忽視其優點的事,舉不勝舉。

二是表麵性。暈輪效應往往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知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覺的表麵性、局部性和知覺的選擇性等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個性品質或外貌特征之間並無內在聯係,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係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會以外在形式掩蓋內部實質。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滿麵,未必麵和心慈。簡單把這些不同品質聯係起來,得出的整體印象必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