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儀式一般在重大場合或者每年播種前的節日舉行,所以每戶人家每年至少有一次可以分得一片人犧肉。這片肉被埋在農田裏,以期提高莊稼的產量。在祭神前十天或十二天,將人犧的頭發剃去,並塗上油膏、酥油和鬱金根粉。接著是一連好幾天的宴飲狂歡。到這一階段結束時,人犧便在音樂和舞蹈的伴隨下被帶往離村落不遠的“默利亞樹林”,這是一片由從未砍伐過的壯實樹木構成的叢林。人犧被縛在木柱上,再一次被塗上油膏、酥油和鬱金根粉,並戴上花環。眾人則繞著他舞蹈,祝告大地:“女神啊,我們向您獻上這個人犧;願您賜予我們良好的氣候、豐盛的莊稼和健康的身體。”他們對著人犧則這樣唱道:“我們用錢買了你,關非抓你來;如今按照習俗獻祭你,我們沒有罪。”在此期間,人棲身上的裝飾品——花朵、鬱金根粉、乃至一滴唾沫——都成了人們競相爭奪的寶物,因為大家確信它們具有巫術作用。這種喧鬧的場麵一直持續到翌日正午而進入人祭儀式的高峰。人犧又被塗上油膏,每個人都蘸一點他身上的油膏,然後抹在自己的頭上。在有些地方,人們還帶著人犧走遍各家。眾人或者拔他的頭發,或者要他在他們頭上吐唾沫。人們既不能捆綁人犧,又不能讓他反抗,所以往往拆斷其手骨,有時甚至折斷其腿骨;但是如果用鴉片麻醉人犧後,就不必采取這些措施了。處死人犧的方法不盡相同。除上麵所說的用烙鐵慢慢灼死外,尚有將人棲縛在木象鼻子上處死的方式。即木象可以繞一根大木柱旋轉;人們四周圍繞,等木象鼻子轉至自己麵前的時候割一塊人犧的肉,如此一刀一刀地將人犧剮死。不過,最通用的方法之一是將他絞死或者擠死:一根大樹居中劈開數尺,祭司和助手們便將人犧的脖子或胸膛塞入樹縫中,並盡力夾緊。然後,祭司用斧子稍稍砍傷人犧,人群便爭先恐後地在他身上割肉,但頭顱與內髒則不觸及。
這些肉立即被各村代表帶回去。有時為了盡快帶回,還動用了驛馬傳送。待在村裏的人必須嚴格禁食,直至人犧肉送到。村裏的祭司和各戶的家長在全村的聚會場所接收人肉。祭司把肉分成兩份,一份獻給大地女神:祭司把肉埋在地上的一個洞內,但必須旋過身去,不能看見人犧肉,埋好後,眾人便各加一小撮土,祭司再澆上一葫蘆水。另一份人犧肉則按戶數的多少平分,各戶家長用樹葉包卷,也以轉身不看的方式埋在本戶最好的田裏。人犧的剩餘部分(頭顱、內髒和骨頭)則在翌日早晨與一隻整羊一起在火葬堆上焚化。此後再將骨灰灑在農田中:或者和成漿狀後塗在住房和穀倉上,也有與新穀混和者,據說可以防止蟲蛀。人們這樣做的目的十分明顯,即祈求大地女神確保一年的豐收,人體康健,無災無病;若要鬱金豐收,則尤其需要活人獻祭,因為他們相信,如果不流鮮血,鬱金就不會有深紅的顏色。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如此殘酷地獻祭活人後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這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呢?據有的學者說,因為他們相信,新事物的誕生——例如莊稼——是建立在其它事物死亡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死亡,也就沒有再生(繁殖)。這即是說,死亡和繁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互相依賴的方麵,若欲使人類以及其它一切生物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同時有殺戮。這即是以活人祭土地女神的基本動機。不過這一見解也仍然是出於現代文明世界的學者們的推測,是否真正符合於古代部落人的想法,則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