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的由來和流俗
公曆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節日——情人節。它的英文名稱是SaintValerltine’s
Day,其音譯就是“聖瓦倫丁節”瓦倫丁(Valerlflne)是公元3世紀時殉教的一位基督教聖徒,他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關於他,有三個流傳的故事。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當時古羅馬的國王克勞多斯是位暴君,他征召了大批公民開往戰場,男人們不得不離開家庭,小夥子也得與戀人依依惜別。但克勞多斯還是不罷休,他下令不許人們舉行婚禮,凡是訂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約。修士瓦倫丁對於這種暴行非常不滿,他決定在神壇下悄悄地為年輕人舉行婚禮。很多人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暴君克勞多斯得知有人違抗他的命令,氣得暴跳如雷。他的士兵們奉令衝進神廟,將正在為一對新人舉行婚禮的瓦倫丁處死。公元270年2月14目,他被安葬於聖普拉教堂。
第二個故事與基督教有關。
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時候做基督徒有很大的危險性,為了掩護其他人,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牢裏,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國王害怕他的力量會影響自己的王位,決定將瓦倫丁斬首示眾。行刑那天,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倫丁(FromyourValentine)。第三個故事則與古羅馬的牧神節有關。古羅馬的牧神節是一個慶祝春天來臨的節日。這個節日有這樣一個習俗:姑娘們把表達愛情的祝辭放在簽筒裏,小夥子們依次抽簽,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辭,那位姑娘就成為他的戀人,時間是一年或者更長。基督教興起後,教會對於這個節日不以為然。但是牧神節深受年輕人的喜歡,於是這個節日就延續了下去。到了公元7世紀,教會想把這個節日與基督教聯係在一起,就用基督教殉教者瓦倫丁的名字重新命名,並且把原來牧神節的日期由2月15日改成為瓦倫丁的殉教日2月14日。
情人節首先是見證愛情的節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