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給予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物質方麵,而在於人性方麵。一個人能給予另一個人什麼東西呢?他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給予別人,把自己已有的最珍貴的東西給予別人,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為別人犧牲自己的生命,指的是他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給予別人,把自己的快樂、興趣、同情心、諒解、知識、幽默、憂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東西的表現給予別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的時候,他也增加了別人的生命價值,豐富了別人的生活。通過提高自己的生存感,他也提高別人的生存感。他不是為了接納才給予,給予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快樂!在給予中,他不知不覺地使別人身上的某些東西得到新生,這種新生的東西又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希望。在真誠的給予中,他無意識地得到了別人給他的報答和恩惠。

給予暗示著讓別人也成為給予者,雙方共同分享,從而得到新的快樂。由於在給予的行動中某種東西產生,因此涉及給予行為的雙方,對他們看到的新生活非常感激。尤其是就愛而言,這意味著愛是一種能產生愛的力量。軟弱無能是難以產生愛的。馬克思曾對這種思想作了精辟的論述:“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人的關係,那麼你就隻能用愛交換愛,隻能用信任交換信任。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麼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

【心痕筆記】

當你和別人分享快樂時,一份快樂就會變成兩份快樂;當你給予別人真誠的時候,你也會在給予享受到快樂。

你給予越多,就擁有越多,這樣你才不會產生一種新的恐懼:“我或許會失去他。”事實上,當你失去越多,就會有更多新鮮的水從那個你從來不知道的泉眼裏流出來。

與人共享快樂的需要——周國平

(一)

當你快樂的時候,如果這快樂沒有人共享,你就會感到一種欠缺。譬如說,你獨自享用一頓美餐,無論這美餐多麼豐盛,你也會覺得有點淒涼而乏味。如果餐桌旁還坐著你的親朋好友,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同樣,你看到了一種極美麗的景色,如果唯有你一人看到,而且不準你告訴任何人,這不尋常的經曆不但不能使你滿足,甚至會成為你的內心痛苦。

(二)

乘飛機,突發奇想:如果在臨死前,譬如說這架飛機失事了,我從空中摔落,而這時我看到了極美的景色,獲得了極不尋常的體驗,這經曆和體驗有沒有意義呢?由於我不可能把它們告訴別人,它們對於別人當然沒有意義。對於我自己呢?人們一定會說:既然你頃刻間就死了,這種經曆和體驗亦隨你而毀滅,在世上不留任何痕跡,它們對你也沒有意義。可是,同樣的邏輯難道不是適用於我一生中任何時候的經曆和體驗嗎?不對。你過去的經曆和體驗或曾訴諸文字,或曾傳達給他人,因而已經實現了社會的功能。那麼,意義的尺度歸根結底是社會的嗎?

(三)

不止一位先賢指出,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絕不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絕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謂分享和分擔,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遠沒有人知道,絕對的孤獨,痛苦便會成為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絕望!

(四)

“假如把你放逐到火星上去,隻有你一個人,永遠不能再回地球接觸人類,同時讓你長生不老,那時你做什麼?”

“寫作。”

“假如你的作品永遠沒有被人讀到的希望呢?”

“自殺。”

(五)

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類和人類精神的存在,人類精神的基本價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於人類中,你才能堅持對於人類精神價值的信念,從而有精神上的充實自足。優秀靈魂的自愛其實源於對人類精神的泛愛。如果與人類精神永遠隔絕,譬如說淪入無人地帶或哪怕是野蠻部落之中,永無生還的希望,思想和作品也永無傳回人間的可能,那麼,再優秀的靈魂恐怕也難以自足了。

【心痕筆記】

“把快樂的泉水噴灑在別人身上時,總有幾滴濺到自己。”快樂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沒有人一起分享快樂是一種悲哀。當你將你所擁有的快樂與你身邊的人共同分享和品味時,你就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星雲大師

早晨,我遇到櫃台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我問她:“你在這裏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裏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不過,我在天主教裏麵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一般人是從貪欲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占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而要想獲得內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在佛教裏,奉獻也是快樂之本。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著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別人?說“我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別人成功了,能生起隨喜之心,給人一句讚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布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我們對於救度眾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於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眾口讚揚,表示他們有聲望。聲望並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眾。由於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別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心痕筆記】

奉獻,無處不在,隻要心中有愛、有奉獻,整個世界都是聖潔的天堂。當你真正去關心別人、去付出的時候,心裏也會暖暖的。不要吝嗇你的愛,它會讓你和身邊的人都生活在快樂中。

隻有天使才能給予——[美國]喬貝絲?麥克丹尼爾

那真是很漫長很漫長的一天,而那一刻,我感到簡直疲憊極了,迫切地想要睡上一覺。當飛機的乘務員領著我來到自己的座位的時候,我不禁在心裏暗暗地詛咒了一句。因為在我旁邊的座位上,已經有一個男人坐在那兒了。他雖然身材矮小,但卻衣冠楚楚,隻不過可能因為他太瘦的緣故,他穿著的那套落滿灰塵的綠格子花呢套裝隻能懸吊在他那瘦削而結實的身上。此刻,聽到聲音,他不禁抬起頭來機警地望著我。

“哦,見鬼,一定是一個喜歡囉唆的人,”我厭惡地想道,“不過,雖然如此,可能他也正是在這次旅行中我所需要的。”其時,我正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準備乘飛機到倫敦去。這可是地球上航程最遠的航線之一。和他坐在一起,我敢肯定這一路我的耳根就別想清靜了,他一定會對我嘮叨個沒完的。

當我從他麵前那狹窄的縫隙裏擠過去走向自己的座位的時候,他抬起頭來笑嘻嘻地注視著我,目光中充滿了渴望,一種想要熱切傾訴的渴望。我避開他的目光,並從包裏抽出一本平裝本小說。但是,他卻像沒有明白我的意思似的,絲毫沒有為我的舉動所阻止。

“我今年85歲了。”他驕傲地說。他的英語口音非常獨特,而且吐字也非常清晰。

聽他這麼一說,我連忙轉過頭去,驚訝地注視著他,並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的樣子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十歲。

“當我活到100歲的時候,女王還準備給我寄一張生日卡片呢!”他興奮地說,那樣子看起來好像他馬上就要過100歲生日似的。

“女王將會給你寄生日卡片?”我驚訝地問道。

“是的。不過,將來她寄卡片的時候恐怕要寄到我在南非的地址了。我現在正在搬家,我要搬來和我的孫子孫女們住在一起。”

接著,他繼續向我講述著他的事。他跟我說起了他即將要離開的那座美麗的英國海邊小城和那個他將要搬去的南非的農場,還說到了他家庭婚姻的離離合合,說到曾孫在學校裏的成就,最後還驚歎說他在英國存的錢在南非可以當三倍錢花,並且連連感謝現在的順彙率。

聽完他的述說,我禮貌地對他點了點頭,然後,轉過身在旅行包裏翻了起來。“我的耳塞呢?”我一邊翻找著一邊想。此刻,夜已經很深了,而我奔波了一天實在是太累了,我想我完全可以采取一些無禮的甚至是粗暴的舉動來求得一點兒安靜。然而,正當我準備戴上耳麥,好將他的聒噪聲壓製下去的時候,他的聲音卻變了,從剛才的熱切一下子竟變得充滿了憂傷。

“去年,我的妻子……去世了。”他說。他說話的速度很慢,好像還沉浸在妻子去世給他帶來的無限悲痛以及無法估量的損失之中。

“哦,我很難過。”我說。

他點了點頭,“我們結婚已經有56年了。”他一邊說著,一邊抬起胳膊從他的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棕色的信封。當他打開信封的封口,手指伸進信封的時候,我注意到他那細長的手指竟然在顫抖著。從信封裏,他掏出了一份英國兵役記錄和三張照片。